第21章(1/1)
沈凌突然想到他那个便宜三弟,好像那小孩的字还不错,不知道过年的时候会不会去写春联。
沈凌只是随便想了一下就又关注起卖春联的摊位,其实摊位上的春联并不多,而且在沈凌看来,写春联的人似乎有些不耐烦,字体从最初的行云流水一直到有些字都出现拐弯扭曲,最后可能是累了,下笔越发的没有力度,虚飘飘的毫无张力。
估计也正是因为累了,所以这个摊位上的春联也不多,正如这个老板所说的,请读书人写春联,是一件要给润笔费还要求人的事情,一般人家就写个一百来副交差给你就算完事,除非你再追加润笔费。
可是即使是这些字有些写的并不好,但是大部分人还是看不出来的,看得出来的人也都会自己写,不屑于关心一个卖春联的卖的字好不好。
沈凌自己也会写毛笔字,小时候他也是从小被家里人报了各种补习班学习传统文化的,而他唯一坚持下来的只有毛笔字,因为他被夸赞最多,也最有用的业余技能就是毛笔字,直到后来工作,平时还会有朋友因为需要找人写毛笔字而来找他。
沈凌开始关注起春联上的对联,很简单也很普通,甚至重复性很高。比如‘旧岁又添几个喜,新年更上一层楼,横批,辞旧迎新’;再比如‘年年顺景则源广,岁岁平安福寿多,横批,吉星高照’;‘天地和顺家添财,平安如意人多福,横批,四季平安’,类似于这些种种,看一眼大致就能记得,而且,在现代的时候,沈凌即使是没有背过春联,那也是能勉强想起来几对的。
看了一会儿之后,沈凌才站起来,道:“走吧!你不是要糊窗户吗?我们去买笔墨纸砚。”
韩实答应了一声,不过却觉得奇怪,他明明只需要买纸就行了,为什么要买笔墨纸砚?
第十一章
杂货铺内,韩实微红着脸拿起店家给他包的白纸,还买了一些菜种调味料,其中就有辣椒粉,沈凌喜欢吃辣,或者说他觉得冬天吃点辣的挺好,以后家里种点辣椒,晒干可以在冬天做调料用,辣椒面用热油一泼,那股香喷喷的味道。
话说,不知道这里的人会不会这么吃辣椒,如果没有人知道的话,那他可以做点辣椒油出去卖嘛!沈凌默默的将这件事情记在心里,准备回去试试看。
“店家,你们这里有卖春联用的红纸吗?哦,家里好像也没有剪刀。”
“怎么?小哥你找得到门路写春联?”杂货铺老板来了兴趣。
“嗯。”沈凌也不说是打算自己写,“就是想买点笔墨纸砚,回去写点春联来卖,怎么,店家也卖春联么?”沈凌微笑。
“那当然,我这里也是收春联的,但是这个字一定要写的好,不能随便凑合的就往我这里拿,如果好的话,我比市价低一文收,也省的你们跑到镇子里去摆摊,还要交十文钱的摊位费。”杂货铺老板笑呵呵的道。
“那挺好的,店家,我们买些红纸。”沈凌颔首。
杂货铺老板显然也不是第一次做这样的生意,熟练的取出一叠来,放在柜台上,“但是这红纸可比白纸贵一点。”
“应该的。”沈凌颔首,好歹红纸还要用颜料染呢,当然要贵一点。不过,沈凌疑惑,“只有这些吗?”
老板有些惊奇,“你还想要多少?写字是个很累的事儿,你就算是给了读书人润笔费,他也不可能几天什么都不干就给你写春联了,能写个一百来副就不错了。”一百来副也是要几天时间去写的,毕竟一副春联二十个字左右,一百来副也两千多字了。写两千大字,也不是那么容易的活儿。
所以他们卖红纸的一叠基本等于能裁出近两百副对联的大小,留出余地供人写坏裁坏。
“那我要两叠,笔墨也多要一些。”沈凌点点头。
既然客人要两叠,店家当然不会拦着不让买,也就又拿出一叠,顺带着包上笔墨砚台,道:“一共一两银子。”
“这么贵?”他买了一堆冬衣棉被才八百文。
“小哥,我这一叠纸确实是不贵,才五十文一叠,两叠也才一百文,墨也不算贵,给你富裕点拿了两块,也才两百文,毛笔二十文,看你买的多再送你一支有些破损的毛笔,算两支,但是砚台贵啊!这东西买一块有的人能用一辈子,好一点的砚台都要几两,差不多的读书人家用的砚台,说不定还要几十两,我给你拿的已经是最便宜的了。”店老板决口不提一般请读书人写春联都是用读书人自己砚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