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4章(1/1)
至于齐先生所苦恼的大多数平民家庭没办法供应孩子的学习费用的问题,也将由国家承担大半,至于还承担不起的,也只能暂时搁置了。
毕竟现在大晋已经在很努力的提高大多数百姓的生活了,可是如果想要实现全民学习的话,还有一段遥远的距离呢!
李小福将自己对于学校的构想和齐老说了一遍,“我们可以每个地方都建立一所学校,学校里面的老师可以当地招募,如果招募不到,则朝廷委派,而作为老师,也可以有朝廷的品级,由大晋出俸禄,这样不怕招揽不到。”
至于学校的建设,水泥不仅可以用于制作道路,还可以用来建设房屋啊,再加上砖的烧制,想要建造坚固的房子应该不难。
时隔几年,再加上周边敌军,除了南海的倭人还有威胁外,其他的尽皆俯首,那么开放水泥的民用,也是时候了。
李小福的设想十分美好,是齐老想都没想到的,毕竟在此之前,乡野里面有一个私塾,一个老师就已经是极为厉害的了,更多的十里八乡都没有多少读书人,更别提能达到教书育人的水准了。
而现在,居然要在各地开设官方的书院,由官方来派人教书,甚至分门别类,还分算学和四书五经,简直是齐老想都想不到的。
毕竟,这是个就在十几年前,知识还由世家垄断的国家啊。
不可置信和兴奋激动同时在心里面交织,饶是齐老见过许许多多的大场面,在此时仍然免不了惶惑,“这样的学校……真的能实现吗?”
天下尽有可读之书,这样的未来,真的可以期许得到吗?
李小福眨眨眼,“应该可以吧。”
古往今来为什么不开民智,无非怕民智一开,造反的就多了,但是想一想,如果是愚民,或许还会因为诱惑或者不懂,而跟着一起造反,但是换做一万个开了民智的人?
书生造反,三年不成就是这个道理。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小心思,都有自己的观点,他们会考量这样做值不值得,成功率又有多少,如果失败,按照律法来说,将会造成什么后果,甚至还有些自视甚高的人想着你能当头,我为什么不行?
这样的情况下想要造反,将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
而建立了学校,以后如果官员,人才,等等都从学校之中选拔的话,那么整个大晋的官员都是出于朝廷之手,这样的一条链将让大晋再无虞人才缺少的风险,只有越来越多,而不会越来越少。
甚至除了普通的学校之外,还可以有军校呀,乃至衙门的捕快都可以建立学校,这样的一体又dú • lì的结构,显然对大晋的发展有着极大的帮助。
当然,作为军校和捕快这种机要的学校,是一定要掌握在皇上的手中的,不然若是军官和地方安全出现问题,那么大晋将会危在旦夕。
而这些,就是李小福给自家爹爹写的信中的内容了,至于爹爹到底采不采纳,采纳后又如何施行,想必林相和蔺大人方大人,以及那么多朝堂之上的官员,会给爹爹合理的建议的。
李小福无事一身轻,在书院闲着也是闲着,索性当了半个先生,先给学院的夫子们教授了新的课程,随后又当助教给孩子们上起了课。
虽然书院中的平民孩子越来越多,但是得益于齐老的名声,书院中家境不错的学生还是很多的,所以学院新教授的音注和算学很快的流传开来。
孩子们或许只是当这个好玩,感觉学起来变快了,拿着新的音注课本爱不释手,但是孩子们的长辈爹娘,看到新的书籍以及和书籍一起的音注和算学的时候,却是忍不住惊讶又激动。
惊讶的是居然还有这种音注之法,简直闻所未闻,匪夷所思,是何等人物才能想出这种办法呢?
而激动的自然是有了这种方法之后,自家孩子在学习上将会走的更快,这大大节约了孩子们的时间,其中一些字词甚至不用先生教授,只需要标注好,孩子就能自然而然的习得。
这是何等的造化?
一传二,二传三,很快,这个消息乃至音注书以及算学书就在江南流传开来,一些和齐老交好的书院自不必说,是第一批想要这本书册的。
在齐老大方的给予之后,大家立刻意识到,这不是敝帚自珍的一家之言,齐老居然允许其他人学习这本书。
于是求书的人更多了,而早就收到指令的书店们,也顺势立刻放出一批音注书,还有与音注之法配套的四书五经,乃至三字经,都应有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