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9章(1/1)
姚鼎言望向跪倒在地的难民。
他们统统瘦骨嶙峋。
老弱妇孺病的病,弱的弱;青壮伤的伤,瘦的瘦。这样的人,绝对不是来惹事的——他们只是实在过不下去,才想入京求一个公道。对这样的人兵戈相向,他于心何忍?
姚鼎言并不是平步青云直接登上相位,正相反,在应召入馆阁之前他曾经在地方呆过好些年,比之不少京官要熟悉下面的qíng况。不管是青苗法、免役法还是保甲法,都是基于地方上的问题而设,抚心自问,他不曾做过有愧于百姓的事。
……可这又是怎么一回事?
姚鼎言知道难民入京第一个遭殃的是谁。
难民入京,头一个需要承担责任的是他!他身居相位,今年许多事都由他定下,出了问题不找他找谁?所以在看到难民行刺谢则安,姚鼎言的第一反应是把这些难民都qiáng压下去。正好有这么个好由头……
姚鼎言转头对上谢则安清明的双眼。
谢则安未必看不出他的想法。久居朝堂,在他心中“百姓”两个字渐渐淡却,取而代之的是“大势”——新党的“大势”。“大势”所趋,些许牺牲在所难免——比如眼前这凄惶无依的少数人。
姚鼎言唇抖了抖,不知该不该为自己辩解一二。他与谢则安对视片刻,开口吩咐:“收起佩剑,围起来就好。”说完以后他迈步上前,对为首的老翁说,“老人家,你可认得刚才那名刺客?”
老翁不敢矢口否认,他上前对着刺客的尸体辨认片刻,拜伏在地:“回官人,糙民认得他。他是在五天前加入的,自称也失了地。糙民见他瘦如柴骨,信了他的话,把他的名字写在了名册上,让他随我们一起入京。他叫查武,说是许县人。他行刺小官人之事我们毫不知qíng!”
姚鼎言见老翁比自己年纪都要大,瘦弱可怜,心中有些不忍。他看了眼谢则安,上前扶起老翁:“把名册给我看看。”
老翁闻言心神一松,从怀中掏出一本破旧的名词:“名册上所记的都是我们县里的人,只有少数是半途加入,糙民把他们何时加入、是何地人都写在上头。”老翁话还没落音,已有几个身形鬼祟的人想要逃出难民堆,往无人看守处逃逸。
姚鼎言高声喝令:“迎县人莫要惊慌,留在原地!张统领,立刻把那几个外乡人抓起来!”
谢则安敛手静立一侧,看着姚鼎言揪出煽风点火之人。
没想到老翁身边那青年汉子并不听令,站起来号召:“把那几个用心险恶的家伙抓起来!快!别让他们跑了!堵住他们的嘴,别给他们自尽的机会!”难民虽然瘦得可怜,一路上却也是相互扶持、默契十足,青年汉子一声令下,难民中的青壮马上行动起来,抓人的抓人,堵嘴的堵嘴,很快把试图逃跑的几人抓了活的。
青年汉子扑通一下,单膝跪在地上:“官人明察!我阿翁好心好意收留他们,一路上对他们颇有照料,没想到他们居然是这等逆贼!”
谢则安知道姚鼎言最不喜欢别人擅作主张。他怕姚鼎言不喜青年汉子自行行动,忙上前一步,温言说道:“先生自会查明事实,绝不牵连无辜。”
相较于出场就摆了冷脸的姚鼎言,青年汉子对谢则安比较信服。听谢则安发了话,他老老实实地闭了嘴,垂首静待姚鼎言发落。
姚鼎言从最初的惊怒回过神来,又好气又好笑地睨着谢则安:“三郎你总是这样,永远不会想着自己。这段时间你接二连三遇险,不知道小心就算了,还直接往最危险的地方跑。末了还要替别人cao心,你说你图什么?”
姚鼎言说完,眼角往身后的谢季禹那儿扫了扫。谢则安循着他的目光望去,对上了谢季禹不赞同的目光。谢季禹可以避祸那么多年,正是因为他的小心和无争,对于这种亲临险境的事谢季禹一向是不gān的。
要帮别人,不一定要让自己涉险。
谢则安一怔,却还是说道:“不图什么,就是觉得该来。”他抬眸与姚鼎言对视,“我总觉得我做得不够,远远不够。”
姚鼎言知道谢则安说的不是场面话。要不是深知谢则安的秉xing,他也不会一而再再而三地放纵谢则安和新党对着gān,甚至肆无忌惮地撬新党墙角。他知道的,即使谢则安的主张和他不一样,谢则安的目的和他却是一样的。殊途未必不能同归,他其实也想看看谢则安能做到哪一步。假如真的有那么一天,新党败退,守旧派卷土重来,谢则安就是钉在朝廷里的一颗钉子——有谢则安在,总能守住一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