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2/2)
昔日实业救国论的热潮风靡全国,纺织厂面粉厂火柴厂遍地开花,国人一度看到了富国强民的希望,却终究是镜花水月,一场泡影罢了。
霍成宣也忍不住问道:“国内纺织厂当真没有丝毫前景?”
“父亲想看到什么样的前景?”霍锦宁一笑,“内忧外患,纵观这几十年来,国内的实业发展,又何曾有过优良的环境?纺织业最繁荣的时代确实已经过去,但未必真正走到山穷水尽的一步,不过是事在人为。我在隆海所做一切,俱是尽力尽心,德国的机械确实先进,而我们却连一个会操作的工人也没有。三叔没输在商场,却输给了时代。”
他轻轻一叹:“他不该和日本人合作。”
如果不是这样,他也不会和父亲联手将他逼到这一步。东洋小国狼子野心,虎视眈眈,霍家的金字招牌即便是砸烂了,却也不能落到外人手中。
作者有话要说:隆海纱厂的原型是状元张謇开办的大生纱厂。
1914至l922年是民族工业发展的第一个高峰,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忙于战争,无暇东顾,而国内又盛行“实业救国”的潮流,许多人投身商海,国内实业尤其是棉纺织业遍地开花,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西方工业品又涌进中国,尤其是日产棉纱疯狂抢占中国市场,国产棉纺织业大幅度亏损,许多企业接连破产。直到后来1927年南京政府成立初期出台一系列政策刺激经济,民族工业迎来第二个发展高峰,结果没过多久抗日战争又打响了,民族工业再次遭受沉重打击。建国以前,我们的工业发展真是举步维艰。
第21章
霍家兄弟这一仗,霍成宣是势在必得了。
而霍锦宁以身涉险的这步棋,彷如是梁山好汉交的投名状,终于过得霍成宣最浅显的这一关了。
霍成宏走后,是属于父子两人的谈话。
霍成宣并不关心儿子的伤势,也不急得同他商议下一步计划,只道:
“明晚大成公司的薛老板在茂林饭店有个酒会,你和我一同去。”
霍锦宁想起那日在宴会上见过的某位小姐,模样已记不清楚,却还清楚的记得被郑重其事介绍为谁谁家的女儿,不由轻笑了一下,慢条斯理道:
“父亲,您前脚刚算计完亲兄弟,后脚却要来算计亲儿子,未免太过精明了些。”
霍成宣确有此意,见他挑明,也就直说了:“生意人当然精打细算,大成公司如今在上海滩如日中天,如果我们能联手,就是双赢的局面。难得薛小姐对你有意,你何不试着和她交往看看?”
霍成宣显然只是安排,并没有真的询问霍锦宁的意思,他喝了一口咖啡,随意道:
“萧家那边,我已经派人去退亲了。”
霍锦宁苏州一行,与霍成宣不谋而合,一是声东击西,打霍成宏个措手不及,二是趁机试探,彼此交个底,可谓一箭双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