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章积极应对(2/4)
这三条规范是纲领性的基础,杨安玄觉得针对襄阳的情形有必要对佛门提出更为深入的规定。
虽然他被人传为佛子转世,但在佛教之中的地位显然不够,东晋佛门举足轻重的人物莫过于慧远大师。
慧远大师是道安大师的弟子,他又是慧远大师的俗家弟子,请慧远大师制定规范佛门行径的制度是可行的。
桓玄任太尉时,曾对佛门结交权贵、竞其奢淫、与民争利颇为不满,有意裁抑佛门,命沙门向王者致敬。
慧远大师作《沙门不敬王者论》与桓玄争辩,最终桓玄折服同意沙门不敬帝王。
后来桓玄建立楚王朝,下旨限制佛教,澄清僧尼,但对慧远大师所在的庐山僧众表现出敬意,
“唯庐山道德所居,不在搜简之例”。慧远大师致信桓玄,《与桓太尉论料简沙门书》中称并不反对国家政权来澄清僧尼,表示可以通过内部整顿、制定完善的僧制、加强佛教自身解决佛教世俗化的现象。
桓玄称帝不过七十余日,这场针对佛门的清顿不了了之,但慧远大师提出的《法社节度》、《外寺僧节度》、《节度序》、《比丘尼节度》等佛门僧制却影响深远,意义重大,得到南北僧俗的尊崇。
姚兴得知慧远大师所制的僧团规制后,在设立僧官的诏书中将慧远大师的僧制作为秦国整顿僧尼的规制。
杨安玄要借重慧远大师的规制,对雍、司等州敬佛现象进行引导和约束,让佛教传播不至于影响推广儒教,侵夺百姓的财富,影响生产。
在信中杨安玄请慧远大师将僧团规制赠送他一份,作为雍、司等地僧侣的行为标准,对借佛门敛财乱纪的僧尼加以淘汰,系之国法。
寄出信已是十二月二十日,眼看一年又要过去了。看着堂外飞雪,杨安玄有些感慨时光如梭,从穿越而来到现在已经十二年了,不知不觉之中自己娶妻生子,成了两个孩子的父亲。
有了许多难以割舍的牵挂,若是有机会让他回去从前,估计也不见得会回返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