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章 城分六塬(2/3)
坊墙比城墙要矮很多,大概三四米高,和泾阳县城差不多,样式也差不多,墙上也能行人,有三四米宽,设角楼警哨。
坊外的大街平整宽阔,也没有绿化,这是为了方便大军和大型机械通过,绿化都在坊内,溪水潺潺绿草茵茵树木参天。
每个坊都是一个dú • lì的小社会,公园寺院人家菜田市集店铺应有尽有,基本上自给自足,很多人一年也难得出坊几次。
每坊开四门,晨钟开坊暮鼓关闭,宵禁并不涉及坊内,人们在里面自由的生活。
一般三品以上官员的宅邸可占一坊的十六分之一,也有少数八分之一。
整坊为宅只有开国初期有,后来被禁止了,对宅基地有了明确的规定。四品及以下就是三十二分之一,反正都是对开。
老百姓没有这个资格,也盖不起,一般中上人家都是两三进的小院儿,十六分之一能住四十二户,就这样还能开点地种点菜。
像城南百姓密集的地方,一坊就是七八百户。
这会儿都是安置房,没有房地产,土地国家给分,基数是一亩。良口三人一亩,贱口五人一亩,一般人家都能分个三五亩地。房子得自己盖。
杜牧说:某幼孤贫,安仁旧第,至于开元末,有屋三十间而已……三十间而已。想想那会儿的老百姓其实还是蛮幸福的。
三品以上官员可以在坊墙上开辟府门以避开坊门(他们不归宵禁管),皇帝不用管这些规矩,住在兴庆宫的皇帝都是从城墙上面走。
坊墙以夯土造就,只有坊门处包有青砖,以木制坊门,也就是牌坊。
里面的人家建筑也基本都是夯土为墙架木为顶,五品以上官员可以用砖,不过事实上只有三品以上的官宅才是砖瓦结构(官盖),特别好辩认。
这个时代的寺院比较杂乱,砖瓦建筑也有,夯土建筑也有,而且还不能使用黄色:他就不能用纯色,必须用杂色,包括穿着。
袈裟其实就是百纳衣,和要饭的穿的是一样的。纯色衣只能由皇家赐,着紫、红或绯,三品以上大员也可以赠。
穿黄色服装的是吐蕃僧人,他们是国教,也就是后来的藏传密宗,也叫黄教。国内的寺院是明代才得到皇帝同意用黄色的,也只能用在建筑上面。
这会儿念佛宗还没有普及,和尚不用烫戒疤,也没有那么多清规戒律,还可以喝酒吃肉聚媳妇儿,每天陪着gāo • guān权贵的娇妻小妾爱女快活,美滋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