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九十四章教书先生(2/4)
毕竟是混迹社会多年的老油条,不会做无缘无故刁难人这种无聊的事。特别是他这种一看就不好惹的。
原本,李牧无才无名,也不知学问如何,按苏老太公的意思,计划安排他带那些刚启蒙不久的幼童。
如今李牧才名远播,这么安排显然不合适了。
苏老太公为此事也和李牧沟通过,说以他的才学教小孩子确实有点委屈,让他去书院也只是找个事做,并不是把他限制在书院,也不用承担多少教学任务。
苏崇华也知道苏老太公的意思,和李牧沟通过后,决定由他负责一门小课,时间很宽松,一两天来一次书院就可。
李牧欣然应允,这样挺好,他可不会没事给自己找活。
在请教了书院的两位先生之后,李牧发现,在古代若不想当一位名师,当一位普通的教书先生,其实也挺简单的。
特别是
古代不像现代,没有那么多门类,也没有那么多课本,从三字经之类的蒙学开始,到四书五经,也就那么多本书。
许多书都是翻来覆去,学了一年又一年,不但倒背如流,每个字每个词的意思、写法更要熟稔无比。
到了科举考试中,从四书五经中随便拿出来一句话,就要能写出一篇言之有物的文章。
于是乎,他这个先生当的确实简单。
本身,豫山书院就相当于一处蒙学,苏家的子弟十几岁后,如果在读书方面稍有些天分,就会被送去官学,或者一些知名的书院。
在这里读书的,要么年龄小,要么读书天分普通,需要学的书并不多。
李牧一般都是领着他们读几遍书,然后让他们摇头晃脑的接着读,等读熟了,再对书里面的意思做一个初步的讲解,让他们继续读。
直至能够背诵默写下来,再对文章做更进一步的讲解。
读不好,背不会的,戒尺也不是摆设,打打手板也能给他们一个完整的童年。
这里对严师还是挺喜欢的,如果学不好,打手板只是轻的,屁股打肿了家长也只会感谢先生,觉得是先生负责。
那种和学生打成一片,甚至交朋友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自然是好的。在家长看来,这样的教书先生显得有点轻佻,不庄重,甚至有辱斯文。
相应的,在古代这种尊师重道的大环境下,班上的学生对先生的那种敬畏,也绝不是现在能比的。毕竟是惟师惟上的古代,天地君亲师,师也只排在父母后面。
在书院待了半天,回到小楼上,便听到杏儿又在用「千里共婵娟」打趣小婵和娟儿。
小婵刚开始还有些羞涩,觉得姑爷写***什么,被打趣多了,也就不在意了。毕竟她现在算是姑爷的贴身丫鬟,是几个丫鬟中和姑爷最亲近的,看着千里共婵娟,想到被写进词里,心里甚至隐隐有些高兴。
娟儿心情就有些复杂了,她和姑爷接触不算多,姑爷却把她也写进去了,每每想起都不由得有些胡思乱想。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