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四章 漫言不肖皆荣出,造衅开端实在宁!(2/3)
入阁称宰也只是时间问题!
当时,从贾敬身上,似乎都看到了贾府未来新的辉煌。
「可惜,在二十几年前,宁荣两府欲行三国诸葛旧事,两府各执一支,分别支持两位皇子。」
众人多知诸葛亮,却有很多人不知诸葛家是当地望族。
诸葛亮在蜀汉的地位,自不必多说,
而他的族兄弟中,诸葛瑾在孙吴,诸葛诞在曹魏。
三兄弟分别在三国为官,还都身居高位。
这在整个历史上都是少见的。
甚至还有人以此相传,把他们说成诸葛家族的「龙虎狗」。
当然,综合当时的情况来看,三人应该不是有意为之。
但后人从结果上来看,难免觉得这是大家族的手段。
是诸葛家的一盘大棋。
多方xià • zhù!
也就是俗话说的,不把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
这样的事,冯一博其实有些不能理解。
以贾府的地位,只要居中斡旋,不偏不倚。
不该参与这样两难的事啊!
「荣府和还是皇子的太上皇这边走的近,而宁府以贾敬为首,则和太祖长子,义忠亲王走得极近。」
太祖的子嗣之中,以义忠亲王为长,太上皇为嫡。….
立嫡立长,自古以来就是一个难题。
尤其太祖迟迟不立太子,无数人纷纷规劝。
荣宁二府,也正好两支。
为了家族能延续辉煌,竟选择两头xià • zhù。
在大多人看来,可能是一招昏棋。
但在当时情形下,也属无奈只举。
太祖长寿独揽乾坤,熬死一众勋贵。
各府新一代当家人,没有长辈的声望。
只能被动参与到这场夺嫡之中。
虽然没人敢明着再多说什么,可暗中的争斗之激烈。
竟无人可以置身事外!
「若只是夺嫡也还罢了,可太上皇登极后,义忠亲王却并未放弃。」
这
话一出,冯一博就是一愣。
已经输了还不放弃,那不就是造反吗?
可他从未听过这些秘闻,丝毫不知还有这样的大事发生过。
这就看出家中传承的重要了。
冯家只是普通乡宦之家,即使他父亲曾在南京兵部任职。
可对都中的大事,显然并无太多了解。
尤其,冯父早早离开人世。
就算知道也来不及,或者没必要,对冯一博说这些。
「十三年前,义忠亲王谋反,于铁网山布局刺杀太上皇,虽然失败身死,可太上皇也因此重伤,才匆匆传位给当今圣上。」
十三年前,天泰帝禅位。
当今登极大位,于次年改元景顺。
冯一博知道这事,但并不知道原因。
没想到还有这样一桩秘闻隐藏其中。
可是……
「难道宁府……也参与刺王杀驾了?」
不对啊!
冯一博说完就绝对不对劲。
若是贾敬参与刺驾,现在早就该抄家灭族了吧?
果然,李守中听到他的问题,轻轻摇头,道:
「贾敬虽然没有参与,可太上皇登极后,他和义忠亲王还有走动,若是真查下去,怕也很难脱清关系。」
开国勋贵和皇家都起于金陵,难免沾亲带故。
就算义忠亲王失势,有些来往走动也正常。
但义忠亲王策划刺杀皇帝,若是成功自不必说。
可他失败了,那这事就没那么简单了。
怕是要牵扯无数!
「不止是他,四王八公之中,半数都因此事受到牵连。」
果然,怪不得开国勋贵很多爵位降得那么快!
冯一博一直以为,是太上皇有意为之。
削减勋贵的影响和权力,是每个合格的帝王登极后该做的。
没想到,他竟然猜错了。
搞了半天,不是皇帝的手段。
而是被人牵连!
「贾敬当时也怕连累家里,从此辞官让爵,自囚于会真观中,听说每年只除夕当日回来祭祖,其余一概不闻不问。」
当初可卿这个嫡孙媳妇的「葬礼」,贾敬都不曾参与。
只托人说了一声,留在山里修道。
冯一博还以为他真醉心于此,想寻求长生。
没想到,贾敬的确追求的解脱。….
但显然不是修仙,而是为了家族。
「四王八公之中,被此事牵连的,也或是自囚,或是换人降等袭爵。」
即使如此,四王八公依旧不可小觑。
可想而知,当年他们的派势多强。
冯一博没想到,自己接触的还是「削弱」版的。
就算这样,也把他弹劾下野。
可见四王八公在朝野的根基有多深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