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章 大明五爪红龙旗(2/4)
因为军官们需要的铁甲所用铁片少了,如今甚至一些军官亲卫士卒的军装内,在胸口和腹部这些地方竟也加装了铁片和陶瓷片。
瓷片并不珍贵,可以大规模广泛烧制。
而且陶瓷片的防护其实并不低,如今这个时代的火铳弹丸,射速和威力并不强,多层陶瓷片不仅能防护火铳,蒙古弓的箭矢也能防护。
军帽也不同于以往的蒙古式大盔,或者是头巾,而是一些大锅盖似的军帽,虽说重了点,但防护性能其实极大的增加了,材质有两种,军官的是铁帽,普通士卒的是陶瓷烧制。
这些军帽头盔,不仅材质变了,外观也更美观。
士卒们戴的陶瓷片军盔,是用藤条麻绳,裹着一块儿一块儿的鳞甲状瓷片编制,外观瞧着威风又漂亮。
军盔顶部,还插着一根雉羽。
既有汉唐风度,又有大明威武。
可惜的是,这陶瓷片扎成的军帽有个缺点是戴着头热难耐,不少士卒也顾不得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直接将脑袋剃成了短发,军官们也默许这种行为。
明初,老百姓们并没有被一些俗制束缚,这个年代正处在一种移风易俗转变回汉唐旧制的阶段,无论是官府还是民间,对新风俗的接受度都很高。
如今大明虽然已建国十五年,在一些比较偏僻的地方,仍然有老百姓保留着蒙元习俗,鞭发椎髻胡服,故而军方的这些改变,在部队中并未引起太多抵触。
士卒们唯一不喜欢的,就是青楼的娘们认为他们这打扮是番僧和尚……
随着海船停靠在了海港边上,航海侯张赫和东莞伯何真的亲兵士兵们排列整齐,齐刷刷地从站船上走下,盔甲鲜明,雉羽抖擞,这些士卒的军容军貌,和南雄侯赵庸的亲卫截然不同。
赵庸不由得看了看自己身边的亲卫。
在这个时代,给大部分的士兵列装军装,仍然是一件有难度的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