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二章 韬光养晦(2/3)
接下来要韬光养晦一段时间了,要让鲁人有一个习惯的过程,同时也避免过早介入阳虎和三桓的争斗。
孔丘终究没来蒙邑,被举荐为中都宰,子路不顾挽留,前去侍奉,对此蒙荻也很是无奈。
算算时间,已到年底,对蒙邑来说,目前最大的事情就是蒙氏祭祖。
祭祀的时间一般在春秋两季,但蒙荻初得蒙邑,可以按特例处理。
鲁国重礼,祭祀是一件极为重要的大事,“夫祀,国之大节也,而节,政之所成也,故慎制祀以为国典。”
此时的祭祀制度已经非常完善,不仅仅是人与神的沟通,同时又是一种身份的象征。
什么身份的人能进行哪种祭祀,在周礼中都有相当严格的规定。
比如,祭天是周天子的专利,天子还同时祭天下名山大川;而诸侯则祭境内的名山大川;卿大夫则只能祭五祀,即门、户、井、灶等;到了一般庶民那里,就只能祭祀自己祖先了。
如果违犯规定,就是僭越。
知道蒙荻来自僻远之地,估计不通教化,鲁侯姬宋派柳下季及一众礼官前来帮忙。
当然,柳下季还有另一个隐秘的身份,就是姬宋的密使。
蒙荻骤得两邑之后,便安心留在封地,从不过问朝中之事,阳虎和三桓都放心不少,姬宋也觉得或许是可倚仗的力量,动了拉拢的心思。
“国家大事,在祀与戎。蒙大夫切不可轻视。”柳下季做事稳重,即使在密室中,仍然一板一眼的劝说。
蒙荻笑笑,说道:“柳下大夫说的是,受教了。”还真亏了这批礼官,否则祭祀必定搞成不伦不类的样子,计然虽然学富五车,唯独对礼没有研究,也不屑研究。
但祭祀对于稳定封地的民心以及在鲁人心目中的形象都至关重要,这可不是武力或计谋能代替的。
事关重大,密室中只有蒙荻和计然、柳下季三人,客套之后,开始进入正题。
“这么说,鲁侯完全没有自保之力?”听了柳下季的介绍后,蒙荻才真正明白鲁国宫廷的情况。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