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 075(2/4)
有他这句话,老母亲放下一半的心。第二天上省城买票的时候把闺女送给苏奶奶,她倒是十分欢喜的接下,说只管放心的去,孩子放她家里没事。
小呦呦也不哭不闹,先搂着她奶声奶气的哼唧几声,表示自己这半年超级想她哟,然后又扭来扭去在家里找俩哥哥。
当然,更少不了苏奶奶从铁皮盒子里拿出来的各种高档点心糖果,用手帕包着,小块小块的拈起来,哄着她这样尝点,那样尝点,最后发现她喜欢吃啥就把啥留下。
小姑娘双颊胀鼓鼓的,嘴角还沾着点点糕点碎屑,“奶奶吃,我饱啦。”
“奶奶不吃,奶奶小时候啊都看不上这家的糕点……诶等等,怎么就饱啦?小卫你怎么带孩子的,是不是没给她熬汤?我走之前不是把食疗方子都教给你了吗?”
卫孟喜:“……”满头黑线。
她的亲闺女,她能不爱吗?
小呦呦可太喜欢奶奶家院里的大石榴树啦,仰着脑袋想去碰青石榴,卫孟喜赶紧将她拦下,苏奶奶也记着她石榴过敏的事儿,当即骂骂咧咧就要让人来砍树。
卫孟喜:“……”大可不必。
最后,她有的时候,闺女还抱着苏家的大狼狗不放手,“拜拜,妈妈别忘了,早点来接我哟。”
金水市尚未有直达羊城的火车,买票要拿着介绍信上书城火车站,为了让自己舒服一点,卫孟喜找张雪梅帮忙协调,买到两张卧铺票。
这年头,只有一定级别的干部公干才能买到卧铺,但书城到羊城,可是小三千公里,车速只有八十,再加沿途大站小站都要停,怎么说也要四十个小时才能到达。
在硬座上坐四十个小时,腿都能坐肿,卫孟喜想想就头疼,宁愿多花点钱和关系。
直到真的坐上卧铺车厢,韦向南的幸福感都快爆棚了,她来石兰省当知青的十多年里,从来没坐过一次卧铺,她以为卧铺顶多就是座位长一点宽一点,谁知是真的能躺平睡觉的!
俩人带了几个煮熟的鸡蛋,买了两斤鸡蛋糕,以及几斤梨子石榴等应季水果,火车上开水管够,卧铺车厢厕所不紧张,全程很舒适。
通过聊天,卫孟喜知道,韦向南家是粤东省惠阳地区的,他们家兄妹三人,她是老二,当年下乡的时候,大哥当兵去了,只剩她和小弟,留城名额只有一个,她就主动把机会让给了弟弟,自己一个人背上行囊来到石兰省的乡下,一待就是十几年。
前些年,她小弟考上大学,家里经济条件缓解了很多,哥哥退伍,被安置到地区招商局,在沿海地区这可是实打实的肥差,跑点关系把她调回本地安排个工作也不是不行,可她都拒绝了。
“我都结婚了,也喜欢上石兰省的气候,不想再折腾了。”
后来,丈夫死后,大哥和小弟愈发不赞成她一个人留在石兰省,做了好几年思想工作她就是不愿回去。
卫孟喜也有点想不通,但看她不想多说也就没问。
“这两年建特区,经济搞得好,大哥说咱们老家大变样了。”她略带怀念的说。
“行啊,到时候给你放两天假,你回去去陪陪老人,要是家里有事的话你就多待几天,我先把冰柜带回去。”
韦向南感激的笑笑,转而说起资金的问题。
这个卫孟喜也是头大,刚说手里能有点盈余,冰柜一买又空了。
她这两年,表面看置办的大件儿不少,可一直处于有钱就花出去的状态,根本没机会跟银行打交道。
“我先看看吧。”
俩人小声聊着,也没提具体的金额,可卫孟喜就是感觉,有人一直在看她。
这种不是平时遇到的惊艳的打量,她装作扎头发,不经意的搜寻一圈,发现是个戴帽子的男人,看穿着和神态应该是老年人,卫孟喜就更奇怪了。
难道是她们聊天声音太大,打扰到他了?
剩下来的路程,卫孟喜就尽量少说话,除了吃东西就是看风景睡觉,直到下车的时候,那人却又不见了。
不是她草木皆兵,而是身上揣着一万六千块钱呐!要是不小心丢了,她的厂子就完蛋了。
钱没有放在随身背的行李包,而是一个土得掉渣的蛇皮袋,埋在一堆玉米种子里,装成进城来走亲戚的样子。
火车到站,两个女人也不跟人潮挤,一直等到其他旅客下得差不多才行动,站上的乘客也不多了,注意观察周边环境,也没人尾随。
战战兢兢来到出站口,幸好韦向南的大哥,韦向东已经在那儿等着,他开来了单位的吉普车。
韦向东是个五大三粗的三十出头的男人,皮肤黝黑,青色的发茬子紧贴头皮,怎么看怎么不像是招商局的干部,倒像当兵的,或者那些有钱港商的保镖啥的。
兄妹俩见面,眼眶湿润,顾不上什么,直接就用当地话开始聊起来,基本是韦向东在问,韦向南回答,卫孟喜其实不大听得懂,只是看着他们的神色猜的。
“我们先去看冰柜吧。”终于,情绪稳定下来,韦向南用普通话说。
韦向东从后视镜里看了卫孟喜一眼,也用普通话说:“好,冰柜已经从港城运过来,就放在我们单位的仓库。”
他能这么热心的帮忙,完全是看在韦向南的面子上,卫孟喜不能心安理得的受着,忙笑着说:“不着急,为了接咱们,韦大哥肚子也饿了吧,先去吃点东西再看不迟。”
于是韦向东又看向自家妹子,“你们想吃什么?”
羊城的特色小吃卫孟喜还记得两个——肠粉和煲仔饭,还有很多广式茶楼点心啥的,她上辈子也没深入了解过这个城市,还停留在观光客的水平上,所以还是不发表意见的好。
“上悦宾楼吃吧,我听说悦宾楼又重开了。”
于是,车子转个弯,远离宽阔的大马路,开始来到火车站外四十多公里的郊区。
卫孟喜发现,这个地方虽然相对市中心要荒凉,没啥楼房,但有个特点——进出的自行车摩托和三轮车特别多,就是面包车也不少,去的车子是空的,出来的却是满载,“韦大哥这里是羊城市的批发市场吗?”
韦向东很意外,“你怎么知道?”
卫孟喜指指一路上遇见的载得满满登登的交通工具,心说这不就跟自己上肉联厂拿下水一样的嘛。
韦向东实在纳闷,向南在哪里找来这样的女同志,当时电话里只说她东家要买冰柜,让他想想办法,具体干啥工作他至今还不知道。看见这个卫老板的第一眼,他只是觉着漂亮点,一路上话也不多,偶尔接几句,也不是孟浪的人,现在看来,观察力应该也不差。
想着,车子稳稳当当停在一座古老的宅子前,“这就是悦宾楼,民国年间在咱们这一带很有名,现在又重新开起来,咱们可以尝尝。”
“辛苦韦大哥了,今儿这顿我请,您可不能跟我抢。”卫孟喜笑着说,顺便将埋着钱的蛇皮袋放到后备箱,又用行李包压住。
这两年治安是肉眼可见的差,这辆车要不是因为就停在眼皮子底下,她是坚决不敢放车上的。
席间,韦家兄妹俩很会照顾人,虽然时不时会说一点以前的事,但全程普通话,卫孟喜完全能听懂,就是偶尔不小心冒出几个本地口音,他们也会解释一下。
看得出来,韦家的家教不错。
鱼有鱼路,虾有虾道,卫孟喜不怕跟三教九流打交道,就怕遇上不讲原则的人,幸好韦家兄妹俩虽然有些让她疑惑的地方,但至少是有原则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