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七章 北镇军与金江军(2/3)
,只上奏请朝廷下发金江军的犒赏和抚恤。」
新的阁臣冯和,小心的提醒首辅。
「朝廷哪里有银子。」
刘一儒摇了摇头。
而且就算有银子,也不会输送给金江镇了,登莱二营,天津一营,乃至辽西,北镇二营。
处处都在向朝廷索要饷银,皆嗷嗷待哺。
「先拖一拖吧。」
遇事不决拖字诀。
众人习惯了刘一儒的做事方式,于是把辽东的奏疏,压在了奏疏的最下面。
精疲力尽的刘一儒,从内阁离开回家,在轿子中,满脸忧色的揉了揉眼角。
他的得意门生,一位到陕西担任巡抚,一位从辽东归来的吴文华,已经在府上等恩师。
吴文华是绝顶聪明的人,恩师是当今首辅,在地方的名声,已经超过了林如海。
所以林如海才会接触他,透漏自己的思想,想要影响对方。
他虽然只是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刘一儒年龄大了,精力跟不上。
很多内阁的公文,都会让得意门生帮助翻阅,并提出他的看法和意见。
也算是变相的锻炼他,熟悉内阁的事务。
见到恩师。
吴文华从辽东归来后,闭门三日,根据毕生所学和经验,提出了解决国家积弊的建议。
「政兴人和。」
「国家有今日之弊,乃官员懈怠之根,各部乃至各地,常无法完成朝廷的任务。
最后一推了之,而人情深厚,追责往往成为空谈。
常日以往。
人情大于公务,人们不追求公务,只追求人情,以人情为荣,以公务为厌。
而两百御史督查朝廷与地方,更是人情的重灾区。
要扭转此风。
则必须重申政务的期限,无法按时完成的,需要追责,而御史是监督人。
为了让此次的政令落实,需要从御史改起,必须扭转御史之风气,才能做到监督地方。
如此一来,则怠政之风必去。」
为了说服恩师,吴文华举例辽东。
辽西卫所崩坏,军队无法打仗,害怕朝廷的责问,常杀熟冒功,而御史因为人情利益,没有落实监督。
只一事管中窥豹。
如果御史能不顾人情往来,揭露其中的弊端,那么朝廷就能清楚的知悉,而不是被地方隐瞒,做出错误的决定。
吴文华是都察院右佥都御史。
他愿意率先从御史开刀。
听到得意弟子的建议,刘一儒露出惊讶的目光,怎么会提出如此极端的改动?
以刘一儒的眼光,他当然看得清楚矛盾的根源。
所以他更看得见,如果真按照弟子所言之策,那不论是自己,还是弟子,立马会遭到全国的弹劾。
御史虽然只两百,可是以他们的恩师,同僚,地方的庞大关系网,直接能撬动全国的官僚与乡绅。
刘一儒肯定的预料,不要几个月,他的名声就会在地方上,成为最大的恶名。
更不提在官场上遇到的反对。
「此策过急,不是良策。」
刘一儒摇了摇头,直接决绝了吴文华的想法。
吴文华喉咙动了动,后面的话,他不敢再继续说下去。
政治通畅了,就可以清查全国田亩。
只是恩师连第一步都不敢踏入,更何况清查全国田亩之事,更为极端。
从太上皇开始,就有不少的官员主持变动。
为了让国库充盈,改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