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三章 道路皆怨(2/4)
谢友成是辽民出身,眼光更落于辽东,对国内的情况不熟悉。
一旁的贾鉴,他负责金江军的机密,以前是史鼐的幕僚,来自国内。
「朝廷带了多少的物资,去赈济灾民?」
听到贾鉴的话,唐清安露出了赞许的神色。
他是穿越而来。
大周承袭大明,却换汤不换药,虽然形势偶有不同,但仍有很多可以借鉴的事务。
大明的民乱,同样接受了诏安,但是因为朝廷的赈济不足,让人复起。
且因为对朝廷的不信任和绝望,复叛的规模和意志更为强大。
那么。
借鉴于此。
大周为了这场民乱,准备了多少的物资,用来接济百姓,才是最关键的。
是民乱能否真正平复的核心。
桂勇只是一名头目,他负责把自己打探的情报,详细的向上汇报,最后的决定,不是他的控制的。
听到贾鉴的询问,他仔细想了想,从千头万绪中,记起一些情报。
「御史吴甡,带着朝廷的十万两银子到陕西,同府县官一道方放赈。」
让御史监督地方官赈灾,可见朝廷担忧官员贪腐,败坏了赈灾一事。
可是。
十万两银子够干嘛?
而且陕西缺粮啊。
现在的陕西,粮价高的离谱,最需要的是粮食。
不光是贾鉴,就是谢友成等人,听完桂勇的话,皆愣了一愣,忘记了如何开口。
良久。
冯胜之口干舌燥,声音沙哑,脸色怪异。
「陕西的官员,难道不知道对比灾民的体量,十万两银子无异于杯水车薪吗?」
「知道。」
桂勇点点头,不过他记不住朝廷的奏疏,拿起手里的册子,翻开后,里面皆是抄录的重要情报。
然后找到一篇抄录下的奏疏,读道。
「御史上疏,言:前赈臣携十万金往,度一金一人,止可活十万人,而斗米七钱,亦止可活五十日耳。
皇上宜敕赈臣回奏,前十万金果足乎?不则当早沛恩膏,虽内帑不宜惜也。」
接着翻开下一页,又读到。
「陕西巡抚周世丰,七月也上疏过,言:诸贼穷饿之极,无处生活,兵至则稽首归降,兵去则抢掠如故。此必然之势。」
陈德言负责国内情报,带出来的人中,唯独推举了桂勇回金州复命。
说明他看重桂勇。
桂勇回答完冯胜之的问题,哪怕他久未回金州,也猜到金江镇最关心的问题是什么。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