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三章 各营士兵齐呐喊(2/4)
开通海贸。
可是一艘船用粮食来压舱,能运来多少粮食?了不得一艘船百余石罢了。
根据海外商人所言。
他们的海船载重多在千石至两千余石之间,外国人的海船载重要大于他们,可是船少。
就算来一百艘,用来压舱的粮食,也只会有万余石罢了,就算翻一倍乃至三万石,也只能够这无粮之人七八日之用。
而且刚开始互市,怎么可能有一百艘海船。
海贸的粮食,唐清安就没有计划用来养活辽民,对比辽民的体量,那是杯水车薪。
海贸的粮食,最大的用途,不过是补充军粮罢了。
农耕民族。
想要养活庞大的人口,只能指望田亩,想要以通商来解决问题,起码这个时代是不可能的。
说来说去。
每一次辽民人口的扩增,都会导致沦为青黄不接的境地,这才是最大的麻烦。
总的原因,就是金江镇年年收拢辽民,导致年年没有积蓄。
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
官员答应今年开始每年增加百万田亩,不管能不能达成,至少在向这个目标奋斗。
唐清安则答应过解决粮食的缺口,用来度过这一两年的难关。
只要熬过这一两年,则金江镇的形势将彻底变化。
在场都不是外人。
“朝鲜虽然答应今年还会提供三十万石粮食,但是告知要等秋收以后。
金江镇的辽民等不了,我也等不了,因此会督促朝鲜国主,分批次在秋收之前供给金江镇。
这三十万石粮食,可以解决十七万辽民之用。
然后,我会向朝廷写奏疏,祈求供应金江镇部分粮食,至于其中的难处,我会让陈德言,贾府帮忙去帮手。
同样也以三十万石为目标,又是十七万辽民,合计就是三十四万。
剩余六万人,大家就省吃俭用,从军粮中也调拨部分,同心协力度过今年的难关。”
唐清安缓缓的说道。
虽然他说的轻易,其实压力极大。
不管是朝鲜方面,还是国内方面,都不是好解决的。
这也是他为何要派刘兴祚入朝鲜的原因。
因为他不知道旁的人,有没有本事能应付的了朝鲜局势,而刘兴祚有历史的成功,到底让自己有些信心。
朝鲜国主李倧,亲笔信告知了朝鲜的难处,这是数年来第一次。
以两人的默契。
唐清安知道这三十万石的粮食,对于朝鲜国主李倧,真的已经无力支付。
那么威逼朝鲜拿出这三十万石粮食的后果呢?
饿死朝鲜国民,救活辽东辽民。
这是唐清安的选择。
十分的残酷。
二选一。
唐清安选择了后者。
冯胜之,顾应时两人负责金江镇全局,当然知道朝鲜之事,听到将军的计划,也不禁皱起了眉头。
“只怕朝鲜方面不好应对。”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