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章 第 117 章(3/4)
胤祉脸一红,用喝茶的动作掩饰。胤祺憨笑:“大哥,三哥的特长是读书,习武也是好的。管理人他不擅长。”
弟弟们都捂嘴笑。胤祉生气,放下茶杯,手里的扇子一敲五弟的脑门,怒道:“你们哪个读书好,习武好了,再和三哥比划。”
嘿嘿。弟弟们一起憨笑。
有胤祉润笔,几封信用八百里加急发往江南。
同时间,太子、索额图、佟国维、陈廷敬……所有人,都有信件发往江南。
江南的匠人闹事,本是小事。即使闹成功了,对于大清的大环境影响也可以忽略不计。但他们都担心,这对于四爷来说,只是一个开始。
但他们再担心,摸不透四爷的路数,也不知道怎么防备,只能叮嘱再叮嘱。
胤禩、胤祥、胤禵收到北京的信件,江南的士绅豪门们、盐官们也都收到北京的信件。
胤禩、胤祥、胤禵对视一眼,各自开始行动。
胤禩带着一批侍卫们,去联系江南的世家大族,盐商、十三行等等豪门。
胤禵带着一批侍卫们,去拜访江南佛门和道门。
胤祥则是领着一批侍卫们,来到匠人们罢工闹事的郊外聚集地。
面对粗布短打、灰尘朴朴席地而坐,啃着干窝窝头的匠人们,他站着,十五岁的少年,宛若一座小山地稳重,给予所有人力量和安抚。
所有人因为他坦然的态度,安静下来,哭着给他磕头:“十三爷,您可来了。”
胤祥鼻子一酸,缓缓走到一个小高坡上,用足了内力高喊:“父老乡亲们,我知道你们在着急,你们有的等不下去了,我现在就告诉你们,朝廷来消息了。皇上他老人家说,你们想要自己的孩子读书,这是大好事,他大力支持。朝廷一时困难,没有办法供应你们的愿望,他很伤心。他听说,你们要化缘,他老人家先出一份银子。”
下面挤挤挨挨的人群仰头望着十三爷,精致好似天人的白玉面堂,疏阔明朗好似太阳,一身藏青家常服饰的十三爷,挺拔俊朗的身姿要人无比向往,头戴一层层的光圈,更要他们仰望和崇拜。
可是,要孩子读书是什么?他们要涨工钱啊。
猛地一声大喊在人群中响起:“皇上老人家仁慈,皇上老人家仁慈,乡亲们,我们的孩子能读书了。我们的孩子能读书了!”
最后一声用足了力气,热泪滚滚的。
人群开始沸腾。
“十三爷,您说的是真的?皇上他老人家带头出银子?”
“十三爷,皇上要我们的孩子爷去读书?”
“十三爷,……”
胤祥挥胳膊,激动地大喊:“读书!都去读书!大清的孩子都应该去读书,将来做匠人,也要读书识字了。”
“嗷!”
人群蹦起来欢呼,面朝北京的方向,给皇上他老人家三跪九叩的磕大头,一时之间,哭嚎声震天的响。
“都先别哭,听十三爷说话。”有几个年长的匠人哭着喊着,胤祥捂着激荡的胸口,望着在绝境里徒然升起来大希望的混乱人群,再次运足了力气高喊:“乡亲们!皇上他老人家很关心你们!”他从怀里掏出来一封信,举着,在秋日午后的风中飘着。“这是皇上他老人家的来信,皇上他老人家,关心大清每一个孩子的未来前程!”
“皇上他老人家说,你们很好,你们做好自己的活计,供应全大清人吃盐,都是好样的。皇上他老人家信任你们,一定能做的更好,一定能保证白花花的盐巴运往大清各地方。……我打小长大,四哥都教导我,要吃别人不能吃的苦,干别人干不了的活计,这才是真汉子。爷今天也告诉你们,我们都是真汉子,爷相信,大清的盐巴生产能做的更好,孩子们都能读书,我们都能幸福地养老,喝着小酒摇着蒲扇,在大树底下唱着小曲儿,打一顿顽皮孩子的胖屁股!”
“好!十三爷说得好!”人群挥舞胳膊高喊着,孩子们读书,自己安心养老,唱着小曲儿摇着蒲扇,打一顿顽皮孩子的胖屁股,这是多少人的梦想?做梦都不敢去想的梦,却一朝听见了,还好似能看见了,这要他们激动的只能哭泣。
“十三爷,四爷说得好,我们吃别人不能吃的苦,干别人不能干的活儿,我们都是真汉子。”
“请十三爷放心,我们化缘,得到大老爷们的恩惠,一定好好干活,生产供应足够大清人吃的盐巴。”
人群哭着,喊着,自己都没想到的事情,皇上他老人家都给想到了,子孙们有希望读书了,有希望摆脱他们世世代代的灶户生活,即使将来还是做灶户,也和他们不一样了。
一个驼背老汉抹着眼泪,哭道:“活了大半辈子,这人生啊,看到希望了。”面堂黑黝黝的布满了沟壑般的皱纹,一看就是长年累月风吹日晒的辛劳。
他这么一说,他周围的人再次红了眼睛,泪水止不住地流。
他们身为灶户,祖祖辈辈吃别人不能吃的苦,干别人干不了的活计,却是第一次,被人承认,是真汉子。
胤祥看着他们,他也激动。
这些人都是真汉子,值得他的佩服和尊重,值得过更好的生活。
他席地而坐,和老汉们亲近地说着话儿,听他们说煮盐时候的乐趣,看着白花花的盐巴煮出来的成就感,尝一口,又鲜又咸的滋味儿。
说皇上最近在沿海推广的,日晒风吹晒盐法的好处,说大清的盐越来越多了,老百姓买盐更方便了,不需要和以前一样偷偷摸摸的买私盐了……日子越来越好了。
说他来到江南,一开始的不适应。
说他本来要跟着皇上去木兰打猎,说打猎的时候,很威风。
“兄弟们从早到晚都身背箭筒,一手持弓,纵马奔驰,各自向一个目标射箭。在马背上整日经受风吹日晒,约达一个月之久那,不论哪个兄弟,没有一天是空手而归的,这次最小的十七弟满五岁了,也能搭上小弓箭射死了两只小鹿了。”
他手脚比划,老汉们听着连声念佛。十七阿哥才五岁,就跟着去打猎了?风吹日晒的一个月?大清有这样健康强壮的皇子们,要他们兴奋的眼睛放光。皇子们这样辛苦,他们又心疼。
胤祥豪气地摆摆手:“不辛苦,不辛苦。我们兄弟都习惯了。当年打仗,大队人马行军几个月,那才是真辛苦那。”
于是话题又变到当年打仗的那些事情,那个说当年打仗,两淮没日没夜地供应盐巴和粮食,他们也参与了。
这个说我一个亲戚当年去打仗,受了伤回来,朝廷给抚恤银子高,他娶了媳妇,天天指着他的老寒腿,喊着四爷给他治疗的伤腿,显摆那。说要不是四爷,他当时就要锯掉半条腿了。
胤祥哈哈哈地笑,他喜欢听人夸他四哥,当下就说:“我四哥医术好着,打完仗将士们打扫战场,他跟着大夫们救人。四哥回来后,也说,吃着江南送过去的饼子盐巴,舒坦那。那人不吃青菜能熬着,不吃盐,那怎么能行?”
老汉们纷纷大笑。
四爷是亲近人,跟着救人不嫌弃他们的脏污。
四爷说,盐巴很重要,他们作为灶户很重要。
皇上教导出来的皇子们都好。四爷教导出来的十三爷,坐着和他们说话,一点不嫌弃他们笨口笨舌的,一身的汗臭味、盐巴味。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