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十章 第三次和谈(2/4)
从应天府而来的钱谦益、陈子龙、王翊等共计十个义兴朝重臣加上吴争,以吴争为主使,钱谦益、王翊为副使,组成了和谈使团。
这倒不是义兴朝突然改了性子了,而是吴争以镇国公、大将军(庆泰朝所授,义兴朝不认)的身份,钱谦益还真不敢称自己为主使。
另外,如今吴争兵锋以抵淮安,朱慈烺身为义兴朝天子,也不得不有所表示,以此向吴争示好。
让人无语的是,济尔哈朗和谭泰,竟是与钱谦益等人一齐来的。
两军打得如火如荼,超过二万人死了,两国使团竟结伴而来,令人想笑却笑不出来。
谈判的地点选在了两军之间的一处丘陵。
地点不是吴争选的,是义兴朝与济尔哈朗商定的,但吴争也没有提出异议。
因为按照惯例,双方和谈,地点的选择,需要尊重位高者的选择。
吴争虽说是镇国公,但由于大将军的尊号毕竟没有得到义兴朝的承认,所以,与多尔衮的摄政王、大将军相比,还是弱了不少。
那对于选址,也就没有什么可反对的了。
清廷的使团,阵容也够大,从京城赶来的洪承畴、范文程、刚林三名大学士、奉恩镇国公岳乐等七人,加上多尔衮、济尔哈朗、谭泰、拜音图,也是共计十一人,以多尔衮为主使,范文程、洪承畴同为副使。
谈判之地由清军搭建。
或许是为了衬托多尔衮的显贵,清军搭出了一里见方的木高台。
双方各带一百随扈入场。
不过,多尔衮珊珊来迟,或许是位高者永远是晚到的那个吧。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