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八章 不负如来不负卿(3/4)
“剿匪啊,”曾淑华迟疑了一下,继续劝道,“国朝动兵之事,最是繁琐不过。地方上奏,政事堂议定,再官家钦定。御笔降到枢密院,发堪合,对虎符,调兵遣将。三司使筹集粮草钱粮。先发一波开拔费没有一两个月时间,大军开不出营地。”
“时间还长着,殿下尽可休息一段时间。”
赵似心里喟然,自己娘子说得千真万确。
由于所谓的祖宗之法,国朝动兵戈,最是拖拉费时不过。
程序繁琐不说,调集兵马也是一大麻烦。
被调集的禁军先需要找人把空缺补上,应付完点校后等着上面发一笔开拔钱下来。这是“贼配军”们为数不多可以拿捏朝廷的地方,必须好好争取一回,这才慢慢悠悠地开拔。
“我知道此事非常耗时。可是秋收即将到来,漕运即将进入繁忙期。一旦被这伙荆山贼劫了漕船,堵塞了漕运,就会引起连锁反应。京畿多少官民需要东南的粮食?一旦人心浮动,我担心又是一场大乱。”
说到这里,赵似显得有些疲惫,“他们不操心,我要操心。”
曾淑华劝慰道:“殿下,这是急不来的。”
“是急不来。我利用这段时间,去赤仓的良造厂看看,还有跟潘训、王德直、蔡东平等人商议成立黄河治理局的事。千头万绪,总得一步步走。”
曾淑华和明朝霞看着脸上变得粗糙和泛黑的赵似,忍不住涌起了一阵心痛。
“殿下,这位是许临许子期,梦溪公(沈括)的二舅许洞公之孙。也是梦溪公的得意弟子,一直帮着梦溪公整理书集,精通算学。”
“这位是苏携,苏季升。苏子容公(苏颂)六子,一直帮着子容公编撰书集。接到殿下书信后,子容公推荐其来京。”
曾葆华在一旁介绍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