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三章 讨官儿(3/3)
从济南一路奔波到京城,又费心费力的指挥一场平叛,此时身子早就困乏了,拖着疲惫巡视了一圈华盖殿四周后,贾瑛回到大殿门外,往里面看了一眼,见四下无事,便走到一根柱子旁边靠着假寐起来,没过多会儿呼吸声已浓。
“靖宁伯。”
“靖宁伯。”
酣梦中贾瑛似乎听到了有人在叫自己的名字,睁眼看去,是戴权那张笑嘻嘻的老脸。
“哦,戴公公,几更天了?”
“二更天,靖宁伯,赶快清醒清醒,别睡了,陛下召见你呢。”
“陛下?”
贾瑛瞬间清醒了许多,跟着戴权走了进去。
寝殿内,只到了外帐,戴权就示意贾瑛停下来,隔着帐帘贾瑛拜道:“臣贾瑛拜见陛下。”
“贾瑛。”寝榻上传来嘉德的声音。
“臣在。”
“朕对你如何?”
“圣卷昌隆,恩同造化,臣唯有肝脑涂地,死而后已。”
“方才大殿内你说‘朕与百官问你,你答事出有因。’如果......只是朕问你呢?”
贾瑛似乎早料到了这一问,不紧不慢的回道:“如果陛下问臣......”
“臣所杀之叛军,辽东军中并无其旗号名册,据臣所知叛首此次入关只调动了五万辽东大军,十万叛军中,除了被裹挟的山海关守卒和北直隶青壮外,唯有这两万人不知其来历。”
“所以你就下令坑杀?”
“臣说过,他们拒绝放下兵器。”
顿了顿,又道:“当然,这仅是其一。”
殿内沉默片刻,声音再次响起。
“那第二呢?”
“臣敢问,留下这两万并不在籍的叛军,朝廷,亦或陛下该如何处置?”
该如何处置?
大殿内,脸色蜡白,垫着软枕靠躺在床榻上的嘉德短暂一刻陷入了沉思。
记得当时傅东来曾经问过他,对于叛军该如何处置的问题。
他的回答是“乱臣贼子,该杀!”
那一刻他是动了杀心的,身为皇帝的他无法容忍臣子的接连两次背叛,而这一次还是他的亲儿子,还有他最为依仗的边军。
可不论是傅东来,还是叶百川冯恒石他们,都不赞成杀,杀了辽东边军,那北征的将士会如何想,那一刻嘉德也冷静了下来。
皇帝,也终究不是无所顾忌,无所不能的。
但如果贾瑛说的是事实,那两万没有名册旗号的叛军就是真正的叛民了,辽东边军或可说是被裹挟愚弄,那这两万叛军呢?
是谁私自豢养出来的?杨仪吗?
嘉德摇了摇头,杨仪出宫开府建衙前后也不过三年时间,三年时间,他哪来的经历和财力,豢养两万人的私兵。要知道,辽东汉人本就稀少,不可能一下消失了两万人,而朝廷一无所觉的。
可又是为什么这么多年居然没露半点风声?辽东还是大乾的辽东吗?
他会如何处置?
当然是彻查到底,杀之以敬天下。
“对,朕会查清楚,然后再下旨处......”嘉德心里默想着。
可这样一来,那就不是贾瑛坑杀叛军了,而是他这个皇帝坑杀辽东边军,毕竟朝廷和天下臣民,还有那在外北征的数十万将士可并不知道详情。
他是皇帝,他怎么可能向天下解释,他的儿子背着他在辽东豢养了两万私兵,而这背后还涉及到那些嘴里喊着“忠心耿耿、与国同戚”的臣子。
傅东来说勋贵从根子上烂了,他又何尝不知,他也不是不能下旨抄家,可嘉德从未想过要将勋贵一网打尽的,那不是一个圣明之君应该做的事情。
文武相横,皇帝才能安稳。
所以这件事还不能闹得天下皆知,人心煌煌。
杀又不能杀,放也不能放。
“咳咳,咳咳。”
一阵断断续续的咳嗽声,嘉德一手扶额,只觉整个脑袋沉重异常。
“陛下,该歇息了。”御医提醒道。
“你退下。”嘉德冰冷响起。
接着嘉德又看向帐帘之外,问道:“背后之人是谁?”
在嘉德看来,贾瑛一定是知道什么的。
“臣不知。”
“嗯?”
“但臣知道,事情会很麻烦,臣愚笨,可臣也听:过快刀斩乱麻。”
大殿内沉默了许久,才听嘉德说道:“朕,信你,你是真正忠于朕的。”
“前番西军之中来报,王子腾大军已经兵抵别失八里,西域大部已尽归大乾疆土。杨佑的军中也传来捷报,大军已经到达匈奴左部腹地泰宁。”
贾瑛只静静的听着,但心里却知道关键的时刻终于等来了,他早已为这一天的到来在做着准备。
只听嘉德继续道:“朕打算,等乡试过后,就让你启程西进,率兵与杨佑自东西二路相继向匈奴王庭发起进攻,为北征画上一个完满的句读。”
“你能做的到吗?”
贾瑛问道:“臣斗胆,敢问陛下臣当以何身份前往西军。”
“三边总督,由你接替王子腾节制西路北征大军。”
三边,及甘肃、宁夏、延绥,按说也够了,王子腾虽身为九边总督,可实际控制的,也仅仅是陕西四镇,只比他多了一镇。
只是......
“陛下,王大人身为九边总督,军纪严明,令行禁止,累遇战事频传捷报,军心气势俱在主将一人,臣只怕此去军中将领或有不服啊。”
“你是嫌官儿小了?”
“臣不敢,臣只是如实进奏,陛下应知,臣家与王府乃是姻亲,论辈分算臣是晚辈,身份不贵不可争其军心。”
贾瑛确实是在讨官儿,皇帝虽说了要赏,可贾瑛担心内阁那帮大老爷们,依旧把他当做后进晚辈,轻飘飘的一句“太年轻”,就让此次功绩大打折扣。
他要提前堵死这条路。
当然,讨到的也或许不是官儿,但那要讨了之后才能知道。
嘉德沉默片刻后说道:“蓝田玉以西宁侯的身份,执掌西军多年,朕想你也能够做到。”
贾瑛拜道:“臣遵旨,臣敢请陛下静候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