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 烧鹅(2/4)
这天下午,王立冬带着略显激动的心情,走出了农大的图书馆。
经过几天的奔波和努力,王立冬终于确认了,自己所掌握的技术,在当前的兔国是绝对领先的。
早在东汉时期,王充就在《论衡》一书中记载了紫芝的栽培方法,“芝生于土,土气和而芝草生”。
三国时期,食用菌和药用菌的人工栽培就已经开始兴起了。
《本草纲目》一书中就有这样的记述:“方士以木积湿处,用药敷之,即生五色芝。”
兔国古人用含有淀粉、糖类、有机氮化物和矿物元素等物质作为培养蘑菇的养料,这些物质对促进蘑菇的生长非常有帮助。
兔国是最早发现和种植香菇的国家。
而现今,兔国在香菇类种植方面的技术,使用的最广泛的是一种叫做‘椴木香菇种植法’的技术。
不过椴木香菇种植法的缺点有些大。
这种方法需要大量的原木,然后产量也不高,还容易生各种病虫害。
而王立冬掌握的技术,对比下来,优势非常明显,
前期投入少,产量高,门槛低,可以大规模生产。
两者之间的技术差距起码隔了好几代。
想到如果自己这种技术能得到国家的认可,并在全国进行推广。
应该能帮助缺粮的老百姓,解决一些粮食的缺口。
据后世的统计,到了2019年,全国菌类的产量差不多是3000万吨,等于是600亿斤。
如果推广得当,就算产量只达到后世产量的百分之一,那也将会多出6亿斤的食物来。
按当下人均每年的口粮为360斤来算,这些产量就能养活170万左右的人口。
当然这是打个比方,毕竟人不可能光吃蘑菇香菇活着。
但是食用菌菇类可以减少人们对粮食的需求。
而且经过加工后,还能大批量的出口,来赚到宝贵的外汇。
王立冬从报纸上看到,去年兔国的外汇储备才只有可怜的4600万美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