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5章 白脸和红脸(1/4)
上一章:第464章我来这就是为了种田下一章:第466章放金钩
祝九的“改邪归正”让众人看到了希望,李茂的亲力亲为,同甘共苦,更是让人振奋不已。求书qiushu想看的书几乎都有啊,比一般的站要稳定很多更新还快,全文字的没有广告。经过一段时间筹划,李茂将东高镇的七百多户番汉居民划分为农户包括渔、猎、牧、工匠、商户三大类,分类管理,强制劳动。
将城镇周边的土地分作六大块,夹城里的一千亩熟地是为公地,主要作为良种和蔬菜基地,所得收入全部纳入公库,由度支部统一支配。现在等份承包给五百户居民,承包者按照度支部的统一要求种植作物,所得由公库出资收购,产量和质量优等者记功有奖。
夹墙外侧和东高山脚下的田亩等分化作五百份,承包给五百户居民,各自所得的十之一上缴公库,其余由自己支配。
城镇以北、河汊以南,东高山以西、以北、以东的土地划作牧场,承包给十八户牧民,用于饲养牲畜。
积集体之力修筑渔梁坝,将镇北河汊改造为渔场,分包给二十户渔民,从事渔业。
设农林水牧局具体主管相关事宜。
设立工商业促进局,鼓励兴办工商业,并具体管理公办工商业实体。
推举李茂为经济部总管,赵光良为农林水牧局主事,郑孝章为共商促进局主事。
用冯成道知公库监督,文书丞为度支部总管。
两个月时间弹指而过,与李茂初来时相比,东高镇平添了三分生气,多了几份秩序,上下士气旺盛,各项工作井然有序。
李茂与文书丞、郑孝章等人商议后,决心去趟卑沙城见一见桑容,协商借盐和筹办海盐场事宜。东高镇现在只能满足自给自足,若想挥舞经济大棒动员力量,应对与契丹人即将到来的大决战,还需要借助外力,这个外力首先是卑沙城的桑容。
石空、冯成道随同前往,乘船沿辽河南下,在新筑的河口镇稍作停留后,便改乘海船出海,三天后在一处港口小城停靠,弃船登陆,翻山越岭后,终于来到临海而建的卑沙城。
李茂估算了一下位置,大体相当于今天的大连旅顺附近。卑沙城早在桑容归顺朝廷前,就是其重要据点之一,清海军即使在鼎盛时期,也没有忘记经营卑沙城,因此当清海军在淄青惨遭肢解后,卑沙城就成了清海军余部的避难所和东山再起的希望。
不过当李茂看到这座声名赫赫的城池时,心里却充满了失望,卑沙城与其说是城,倒不如说是个山大王盘踞的土堡。人口虽已过万,却连一道像样的城墙也没有,城内街道曲曲折折,高低不平,房舍鳞次栉比,全部挤在一座临海的小山包上。
城外的码头终年透着一股子腥恶的臭气,让他们这些在内陆住惯的人闻之欲呕。卑沙城内现盘踞有四股势力,其中三股都与清海军有关系,还有一股势力据说是来自并不遥远的日本。
桑容的大宅建在港口附近,却在上风口,腥臭的海风从门前刮过,索性没直接往屋里灌,虽然如此李茂也轻微地感到有些不适。
这所宅邸从外表看朴素到近乎寒碜,进了门才知别有洞天。桑容现在一面做海盗,一面从淄青贩卖盐、铁、丝、布到辽东,再将辽东的土产贩卖道内地,经苏卿的海东商社运销整个淄青,并远销河洛等地。看本书最新章节请到
出于利益考虑,铜虎头在李茂退出淄青后,并没有断绝跟他的生意往来,这些生意现在都由苏卿一手经办。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