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0章 厉兵秣马(1/3)
????水龙寨位在博州东南,依山而建,是魏州通往淄青、宣武的重要通道之一。
设置宣武镇的目的本就是为了镇扼河朔四镇,保护河洛腹心和淮南、江南通向长安的财赋运输要道。
由宣武出兵魏博须先渡过黄河,此段黄河水面宽阔,水势相对平缓,利于行军。因地势之利,魏博出兵宣武相对容易,而宣武出兵魏博则难。
故而宣武镇历来在黄河南岸屯驻重兵,而魏博镇因四面受敌,兵力相对分散,在黄河一线与宣武镇的对峙中始终落入下风。
魏博希望在黄河南岸有一个可靠盟友以牵制宣武,淄青曾是最好的选择,但自李师古挥兵北取棣州后,彼此间的信任荡然无存,而今李师道继承帅位,以他刚愎自用的性格,魏博方面并不看好这个这门姻缘。
由此,才有了将博州境内的水龙寨借给李茂驻兵的举动。
魏博方面的意思很明确,若淄青不能成为自己忠实可靠的盟友,他便扶持李茂dú • lì成为一股势力,目标就是曹州。
反之,李茂和他的安东军就有可能会被打发去辽东完成他光复失地的重任,一切都在李师道的选择中。
李师道却是按兵不动,视李茂如无物。
水龙寨所在的位置为主道的备用道上,日常通行的人不多,只有暴雨山体发生滑坡道路被堵塞时才有可能。
山寨依地势分为内外两寨,外寨是马厩、粮草、营房,内寨是营房和公务厅,军器库,日常储备着可供三十天的水粮。博州虽是边境,却因魏博兵强马壮,轻易无人敢正眼相觑。李茂在此驻军,独得一份清静。
河朔割据诸镇,论面积不算大,论经济实力也不强,之所以能割据自雄,全因各镇都将军事摆在首要位置,拼命削民以供军,豢养出了一支自成体系,骄横跋扈的雄兵。
就魏博而言,其所辖六州强壮之民皆在军旅,耕种者多是老弱妇孺和残疾病退的军士。百姓遭受重重割剥后,贫苦至极,至一日两餐难以果腹,冬夏春秋一套麻衣蔽身。
安东军在魏州募兵五百人后,便迁往水龙寨。
魏州已无兵可募,继续留下去只能是浪费时间。
目下兵马虽少,安东军的骨架却已初步搭建起来。
李茂仿照他最为熟悉的平卢军,结合自身实践,博采众家之长,确定安东军的编制。
全军共设五大集团,以中军为主干,军使同时兼任中军主将,中军之外设前后左右四军(厢),为中军翼护,地位相对dú • lì。
在中军,设总军帐一座,行为中军帐,驻为军院,为全军首脑指挥机关。
设统军使一人,统帅全军,副使一人,协助军使掌军。
设都知兵马使一人,为中军各将之首;
设参谋若干为军使智囊;
设行军司马一人,掌参谋军事;
设判官三人,一判骑、仓、兵、胄四曹兼军料院使,一判军籍、人事,一判度支;
设掌书记一人,掌文籍图书兼表奏官;
设中军押营一人,掌中军警卫;
设随军(随身官)若干,为军使警卫;
驱使官若干,供主将驱使,出为巡官。
设陷阵将五人,主冲锋陷阵;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