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一章:凡尘与本性(3/4)
每天都父母去地里干点农活,去山上摘摘水果,去自己家的塑料大棚中给菜上上肥料……我发现这样的生活其实也很不错。
虽然我这段时间很少打坐静心,可我发现自己的心境也在逐渐发生着变化。
每天安逸的生活、家人的微笑、九四丈村民的朴实都让我暂时忘记了都市的繁华,功名、少年的争强好胜,七情六欲仿佛在我心中满满消失。
其实,修心何必一定要静坐炼养呢?也许到了我这个境界,静坐与否已经不在那么重要了。
修道初期以静坐来修持心性,是在静坐找回自己的本性,当心住性澄之际,便是觉悟自知之时。
而静坐的目的是为了达到心不动气自固,意不动神自灵,彻悟本性。
不过,何为本性?
人也与物一样,有其自性。
当自性与道同体,则自性悟,否则迷。
人与万物同天心,修道者悟道体天心,则必须明万物,悟天心,体人情,尔后才脱那凡尘,不入红尘,不知本性。
我为什么修道有成了不想去找个大山闭关个百千年,其实人与万物、与社会之间有着许多互动联系的行为,每个行为都是本性的呈现。如果用打坐静修来悟道修心,其七性六欲、贪嗔痴,五色、五音、五味同样是入静而非化解。
不入红尘,不与人世,则本性为情所蔽,七性六欲、贪嗔痴,五色、五音、五味都能令本性奔驰于外,行为所透显的本性,不再是原本具足之性,因此而远离大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