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3/4)
小舟只能从直观的数量上发出感叹,而任何一个中文系的研究生过来,恐怕第一句是“好贵”。毕竟很多孤本只要能淘到就两眼发光,根本不在乎开价多少。
但看到江寄后,小舟免不了愣住了。
“先生,您怎么戴眼镜了……”
和时下流行的黑框或者圆形细框眼镜不同,江寄鼻梁上架的是一副扁圆形的无边框眼镜,把他身上的淡漠和凌厉拉到了极致。
在这间书房,小舟见到了全新的江寄。
“陌生了?”
江寄随口说了一句,便把眼镜摘下放到一旁。
“当年读研的时候突然近视了,不过度数很轻,现在只有看屏幕的时候会带。”
他们也开始在夜晚相遇。
睡衣是另一种西装革履,要精心打扮,还是出其不意,江寄看到的是一个一身婴儿蓝珊瑚绒睡衣的小舟。
江寄看了一会,别开眼,也对其他进行解释:“我研究唐宋文学,主要是对苏轼作品的研究。”
上次之所以会路过锦城,也是因为去眉山开交流会,而眉山正是苏轼的故乡。
苏轼是世人熟知的大文豪,也是极少数诗词文都擅长的大家。他以诗入词,使得词坛焕然一新,他的诗词,贯穿从人们小到大整个学生时代。听到江寄专攻苏学,小舟立刻背书,好像自己立刻能和江寄多点话题。
“我知道我知道,‘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那些曾经在教室里度过的早读课,又都一一浮现在小舟的脑海中。
但他不为那些已经过去的时光遗憾了,当下更多是与江寄有了共同话题的兴奋。他背书,但确实把学业落下太久,有些题目都不记得了,想一句是一句。而那些能记起的句子,其实也都是千百年来人类的共性与共鸣。
在一个从事研究的学者面前手舞足蹈地谈论,很有班门弄斧的危险,但江寄没有打断小舟,这些诗句词句,从他研究的对象,变成了建构关系的桥梁。
“我最喜欢的是那首,‘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我还记得呢,是我初二的时候学的,那天也下了好大的雨……”
江寄帮他补充:“《定fēng • bō》。”
小舟说:“对对对!”
而江寄已经一心二用想了苏东坡的另一首。也许课本里没有,也许小舟忘了,但当初江寄在一听到小舟介绍名字时就想到。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是苏轼的《临江仙》。
包含小舟与他,乃至江城,是命运至诡的缘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