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章 第八十四章(2/4)
想着想着,夜幕低垂,韩嘉和也沉沉睡去。
……
八月七日,天高气爽,惠风和畅。
桃花村,沈家全家人都起了个大早,原因无他,因为再过两天,就到乡试的日子了,今日便是送沈伯文去府城,在那边的客栈住下来,以免到时候手忙脚乱。
这跟现代时的考研似乎也没什么太大区别啊,沈伯文当时就在想,要提前去考点附近订房子,提前两天过去,还要适应一番考试时的作息,想到原身那几次在贡院里的经历,他便在家中模拟了好几次考试,每次出来都筋疲力尽,不得不承认,古dài • kǎo科举,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自己本身的学识是一方面,能不能正常发挥出来是另一方面。
不过,每到乡试附近,客栈可不好订,尤其是考点附近的。
还好,就在半月前,沈伯文打算去一趟府城定客栈的时候,吴掌柜却找上门来,交给了他一块儿牌子,又同他道:“沈先生,这是咱们吴家的客栈,那个地方正好在考场附近,走路过去不过半柱香的功夫,省事儿,我已经吩咐那边的掌柜给你留了房间,你拿着这块牌子过去,就能直接入住。”
“这如何使得。”沈伯文闻言便推辞道。
只是吴掌柜却道:“这一年多来,我家那小孙子进步极快,老夫都还没谢过沈先生的用心教导,这区区一个房间,能值得什么,沈先生就不要推辞了,安心拿着,好好地考个举人回来才是正经,到时候老夫也能跟旁人说道说道,我家孙子可是举人老爷教出来的!”
话都说到这里了,沈伯文也不好再推辞,只得接了过来,又是一番道谢。
也正是因为如此,解决了他考前的一大难题。
将能用得到的东西都装到马车里,沈老太太又看了半晌,转头问大儿媳妇儿:“考篮,还有考篮里的东西都带齐全了吗?”
周如玉闻言便将考篮上盖着的布掀开,一样一样地给老太太指过去:“笔,墨,砚台,镇纸,水注,还有这是卷袋,红绳,还有卷布、油布门帘、号顶、蜡烛和烛台、小凳、枕头、衣竿、竹钉、锤子、水筒、小炉子……”
说实话,沈伯文在第一次看见她在考篮里装了这么多东西,都震惊了。
这是去考试还是搬家……
但仔细回想了一番贡院号舍里的环境,他不得不承认,这些东西都是很有必要的。
笔、墨、砚台、镇纸、还有水注自不必说,都是答卷时能用得上的,纸张自有考场发放。红绳是为了将答完的考卷卷起来绑好,再装入卷袋之中,绑卷的绳子也未必就要用红色的,只不过是全家人想要讨个好彩头,才特意找的红绳。而蜡烛和烛台自然是为了在夜里答卷。
乡试,要考三场,每场三天,是要结结实实把你关在号舍中三日的,吃喝拉撒睡都在里头,因此还需要准备一些生活用品。
小凳,枕头是为了晚上睡觉的时候能舒服一点准备的,衣竿是用来挂东西用的,竹钉就相当于现代的挂钩,需要用小锤钉在墙上;而水筒则是用来汲水,烧水热饭用的是小炉子。
卷布的作用则是既可以充当答卷子书写时的毡布,又可以当做吃东西时的桌布。号舍里的条件无比简陋,为了遮风挡雨,古代的考生们想尽了办法,号顶是罩在号舍顶上的布,油布门帘是挂在号舍门口的,不过看原主那次还是得了风寒,看样子油布门帘的防风效果似乎并不怎么样。
甚至还有前辈写下了“油渍为防秋雨骤,布粗难禁晓风尖。”的诗句。
周如菊还想说什么,在老太太跟前的珏哥儿就开了口,语气天真烂漫:“不用了外婆,我奶奶每天中午都要多给我做碗蒸蛋呢,小妹他们早上也有个煮蛋,我已经不想吃鸡蛋啦。”
“对呀对呀。”旁边的沈珠也挤了过来,献宝似的跟老太太说:“外婆,爹娘今天过来的时候,还给你们带了肉肉,大鱼,还有好吃的糖和点心呢!”
一旁的周如玉一瞧,就知道自家儿子这是故意的,眼中泄出一丝笑意来,同时心中也有几分酸涩,自家孩子这几年,过的确实没有三妹家好,自己这个当娘的,实在是……
不过转念一想,相公现在比之前更知道用功了,家里的外债也还清了,还有了赚钱的门道,这日子,总会越过越好的。
这般想着,她心里也轻松下来,不再在意三妹那些刻薄话了。
不过她性子大度,不在意,跟她关系好的二妹周如竹却不想惯着这个最小的妹妹,听完两个孩子的话,就配合地装作惊讶的样子:“姐,你们今天过来居然带了这么多东西。”
也不管三妹还想说什么,就抢先一步,说起了最近听来的新鲜事儿,“对了姐,我听说县上最近有些能帮别人盘火炕的人,好像是你们桃花村的,你知道这件事儿吗?”
周如玉闻言,想了想自家公公婆婆好像也没说这件事需要保密,便点了点头,道:“知道,就是我公公领头的。”
“呀!”周如竹这下是真的惊了,她也是听别人说的,最近这个帮别人盘火炕的生意火得很,这些人好像赚了不少,却真没想到,领头的居然是自家大姐的公公,这可真是新鲜了。
忙不迭连手里的活儿都放下了,一把将剥了一半的蒜头放到周如菊的手里,凑到大姐身边,仔细问起这件事来。
倒也不是图什么,主要是八卦的天性。
周老太太也同样如此,满是好奇地听了起来。
只有周如菊,一贯回娘家,家里的焦点都是自己,结果这次怎么变成大姐了,气得她立马就想把手里的蒜头给扔到灶膛里去!
又怕被娘收拾,只好恨恨地作罢了。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