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9章 傅縡的决定(1/2)
在朝廷中,可也不是每个人都赞成大兴土木,尽管这些人人微言轻,但传统的思想人他们认定了一个死理,既食君禄,便当恪尽职守,规劝君王的过错就是对君王最大的忠诚。
尤其是历朝历代的谏臣,他们都是比较正直的人,敢于直言犯上,尽管他们的政治生命一直处于风口浪尖上,遇到开明的君王可能还能听进一些谏言,遇到昏聩无能的君主,三言两语之间就会搭上身家性命,而他们却没有太高的政治地位,可偏偏这些人哪怕碰的头破血流也会犯言直谏。
傅縡就是这样一个人。
此时他正背着双手,凝视着远方的天空,眼前那条波涛汹涌的大江带着怒吼,震撼着大地,可滚滚而逝的江水却排解不了心中的烦闷和忧愁。
昨天远远地听见那工地上喧闹的声音,看见民工不断地从四面八方往工地里送各种材料,傅縡想象得到那里是多么热闹,多么壮观,可他却没有丝毫高兴的心情。
那工地上所有一瓦一木可都是百姓的血汗钱啊!当今民贫国瘠,百姓怎么生活呢?府库里仅有的那么一点存余用完了,这个国家拿什么来支撑呢?
傅縡满腹心事,自从听说主上要建筑宫殿,他就一直为这事而焦灼,作为新皇,增添一些建筑本来无可厚非,但是实际情况是国家的状况现在还不允许如此铺张浪费,而主上的决心是那样的坚决,怀王陈坚刚提出反对意见,就被一撸到底,好在他还念在情份上,留下了怀王一条性命。
自己在劝谏与否的烦恼中徘徊了这么长时间,他真拿不定主意。
要说自己能有今天的地位,主上对自己也是皇恩浩荡了,不仅没有因为自己曾经是怀王的幕僚而受到牵连,反而得到重用,自己本应该知恩图报,可是那样自己内心能安吗?对主上的过错不予纠正,难道就是报恩吗?
想想自己一个四十多岁的人,生活和仕途的艰辛,不知经历了多少磨难,往昔那些令人难以忘怀的奔波和跋涉,尽管随着岁月的流逝,但记忆的残片仍然还在脑海里萦绕,谁能知道,自己有今日的成就,那是多少汗水和辛劳换来的。
自己从小生长在官宦家庭,父亲虽然不是什么重臣,但也是地方上的父母官,从小就教育自己说百姓是衣食父母,要自己好好读书,将来为百姓办事。
自己也非常争气,年少聪颖,七岁时便能背诵多大十万余言的古诗赋,可惜不久父亲因病而故,又恰逢兵乱,从此便过上了颠沛流离的生活。
后来,自己被人推荐,投靠了湘州刺史,才得以有了稍微安定的生活,才得以有机会博览更多的书籍,也因此而一步步受到别人关注,到了先帝时,成为了撰史学士。
主上登基后,念着自己的才华,任命自己为中书通事舍人,并掌握诏书文告。在这期间,自己每每因为性格直爽,在行为上多有散漫,而且负才使气,因此而得罪了许多人,朝中百官群臣多有记恨自己的,也多次被他们上告。
好在自己为人正直,生活简朴,廉洁无私,办事公道,并没有多少可以被人利用的把柄,尤其是主上对自己的器重,往往为自己遮挡,才使自己免除了灾难。
对于这些,包括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傅縡都心若明镜,他在心中一直对陈同怀着感念之心,尤其是他登基不久,傅縡也认为遇到了一位明君。
可是渐渐傅縡感觉出主上也是一个一意孤行的人,他并不是能够听得进谏言的一个君主,所以在心中渐渐对陈同产生了难以名状的厌感。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从各地送来的文告中,傅縡已经知道又许多地方的百姓已经没有粮食可吃,有的地方已经有饿死人的现象发生了。
他仿佛看到了一张张满焊怨愤的眼神,看到了一个个衣不蔽体的枯瘦的背影。
哎!这种民不聊生的境况何时是个头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