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209(1/2)
了二斤,真正乔婆子家的!
留在开封,过几日就送来了……“又转脸对张廷玉道:”给你也带了一斤,还有三令宋纸,一盒子徽墨,你可得好生写一幅字儿送我啰?“张廷玉笑得眼睛眯成一条缝,说道:”老奴才怎么当得起?爷的字比奴才的强十倍呢!“
君臣兄弟话别寒暄亲如甘饴,张廷玉刘统勋都觉得平常。
秦凤梧初入政门接触这些权要人物,看得一阵阵胆寒:就眼前如此雍雍穆穆,揖让谦恭如鱼游水的情景,谁能想到风涛黄河上槐荫老树下那场场凶险无比的追杀?他甚至觉得弘历
和刘统勋太过疑心,“是不是四爷多心了?”
正自胡思乱想,几人献茶入座,
弘时端杯用碗盖拨着浮沫问道:“这位先生眼生得很,是新跟了四爷的么?”
“他么?”弘历呵呵笑道,“李汉三,字世杰。幼年随父母到河南光山作生意,后来家道中落入资捐了个监生,随河道衙门当了个幕宾,不但熟知河务水利,文章诗赋也都很瞧得过。
河南河道阮兴吾是我的门下,夤缘从我这儿求个出身,
就带了京来。“秦凤梧只微微一怔,但他素来心高胆大,又机警过人,就坡儿打滚道:”这是阮公的厚爱,四爷的抬举,小子何德何能呢?
后生晚辈,多侍门墙照应。“弘历不等他说完便连连吩咐设酒款待。
本来钦差完差回京,朝廷照例不设公筵,以廉俭昭天子之德。但这次一来雍正不在京,不至于酒后见驾;二来这是兄弟相逢,弘历的一片恺悌情份,众人也不便拂了他的美意。略一逊让,弘时张廷玉刘统勋便都入席,秦凤梧执壶殷殷相劝。
吃酒间弘历弘时频频举杯互道思念之苦,刘统勋尤明堂满口帝德君恩兄弟敦睦楷悌。
张廷玉留心实务,时时向“李先生请教”河务利弊。弘历一头要照就弘时,一头生恐秦凤梧露了蹄脚。秦凤梧说笑打诨讲诗演词,一头打叠精神卖弄学问,一头还要应付张廷玉出的冷题。幸而他沿黄游冶过山水,又读过陈璜所著《河防述要》,天分又极高,实的虚的连编带蒙,夹着还要吹捧田文镜的治河业绩。一席下来,竟是口蜜与腹剑共酌,杯酒与谎言齐飞。酒足饭饱揖让礼送二人出去,弘历揩着头上的汗笑道:“我素来最怕吃酒,今儿吃酒比说话容易。我看你就改名儿叫李汉三吧!”
是时正是孟置之仲,天虽过了亥时还不算黑。弘历本来送走他们,立刻就要去清梵寺见允祥的,已经走出房门又退了回来。半躺在竹藤春凳上望着天棚出神。刘统勋和秦凤梧既不能退,也不能说话,只好垂手干站着。
“延清啊!”许久许久,弘历才叹息一声说道,“我们许是错疑了老三了。”
刘统勋和秦凤梧交换了一下眼色,这次路上连连遭遇劫难,普通土匪根本没有这个胆量,也不会有那么灵通的信息,四面八方地集中到弘历经过的地方,准确地强袭,肯定有在朝的权要居中指挥。一目了然的事,弘历一路几次明白无误地疑到了弘时,为什么此刻又这样说呢?刘秦二人本来一无所知,也都是顺着弘历的思路去想的,现在弘历却说“我们”错疑了,这个话说得也怪。
略一思量,二人立刻明白,弘历是用官话说私事:他不想张扬这事,也告诉刘统勋和秦凤梧,如果张扬,他不承当“错疑”的责任。思索着,刘统勋道:“四爷说的是,这种事不像亲兄弟所为。奴才们自该慎守谨言,请四爷放心。”弘历坐直了身子,悠然地摇着扇子,说道:“当初疑也不为无因,圣祖爷时兄弟们闹家务,火爆得天下皆知,前车之辙犹在,历历惊心骇目。将前比后,又身处危境,多想想也是自然之理。就昔年闹家务,哥们几个也没有下这个辣手的。天下事诡变机械,万花筒儿一样,也难保有人借端生事,调唆我兄弟相疑也未可知。但你们留意,我方才说了‘许是’二字,并不下定论。
统勋你作过刑狱官,捉奸捉双,拿贼见赃,一语既出,这地方泼水难收。我以仁义事君待下,万不可错会了我的意。“他一番话说,像荷叶上的露珠流滚不定,又严密得点滴不漏,两个人都听得心里佩服,垂首称是。
“秦凤梧你是精熟易理的。”
弘历若有所思地说道,“君不密则失其国,臣不密则失其身,是《易经》里的话吧?
其实
这个‘密’字不单指机密谨言。它是‘周全’的意思。面面都想清楚了,就有了开锁的钥匙。胡乱用钥匙去捅,把锁捅坏了也就完了。我说的是‘理’,至于‘事’,并不是不要去想。
且存着心里去,该用的时候它就是开锁钥匙——明白么?“
“是,奴才们明白!”二人一齐答道。至此,他们才真正领略了这位少年王爷的心胸和智量。
弘历笑道:“那好。从现在起,我们不谈这件事了。统勋明儿就回部,秦——李汉三,你且留在我这里。我给你抬个旗籍,有进身机会就荐你出去。照我方才席上的话,你草拟一封信给开封河道衙门的阮兴吾。他是我的家奴出去的,信可以说透点,不要留把柄就是了。”说罢起身挺了挺腰,吩咐道:“备轿!”
弘时从潞河驿辞出来,原来要打道回府的,中途变了主意,转轿便奔了张廷玉府。本来三贝勒府在鲜花深处胡同一带,张廷玉的新宅就在西华门外,二人差不多一个去向。因此他的大轿落下,张廷玉还没有进院,正在门洞里和几个外省大员说话。
弘时一眼瞧见大学士尹泰也在,一边拾级上来,远远便笑道:“尹老相也来了?”尹泰见他来,忙过来笑道请安,几个官也都跟着行礼。弘时一把挽起尹泰,说道:“老相国还和我闹这个——都起来——上回弘昼受了您一礼,弄得皇上好一顿数落,您恐叫我也躬背控腰挨训么?”
说罢呵呵大笑。
“就是的,我也正说尹年兄呢!”张廷玉一边揣猜着弘时来意,一边笑说,“他就放心不下继英兄,这也是情理里头的事——你知道,由道员进封按察使,不是我说了算,得省里
保秦上来,我们票拟了进呈御览,下旨奉行。你别着急,安徽今年考评,考功司还没有报上来呢!但有一线之明,总不教你失望。
不然嫂夫人那里我连茶也吃不上了。“
弘时一听就知道这个尹泰又来给二儿子尹继英撞木钟求宫。尹泰三个儿子,长子早夭,三公子尹继着多才多艺干练聪慧,二十岁上便是两榜进士一甲及第,由翰林院编修外放知府,而道台,而布政使,
到当巡抚时年纪尚不满三十岁。
起初作官,不能说没有沾尹泰的光儿,但后来政声卓起,无论在江西剿匪,在广东杀贪,在南京理财治河,昌明圣道作养士人,竟是拿起甚么,甚么第一,把老爷子的名声早盖过去了。可惜的是尹继善不是嫡出,尹泰素来有季常之慎,偏是大太太的儿子继英争不起气来,屡试屡蹶,四十岁头只得捐了个监主。那大太太尹刘氏有气,只管在府里压制继善母亲黄氏,动不动便把老爷子拾掇得魂魄不全。她竟而亲自出马去央求雍正,到底给儿子讨了个“恩荫”。雍正瞧着尹继善的脸,又昔年当皇子时尹泰曾在毓庆宫伴读,不好过指其意,也就成全了老尹泰这番心意。这都是前话,也不须细提。弘时却打心眼里觉得尹泰倚老卖老,不肯给他心里受用,因笑道:“继英的事只是早晚的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