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162(3/4)
黑嬷嬷帮着李卫为端木良庸包扎了伤腿,叹了一口气坐到墙边木杌子上,缓着声气
说道:“我们老爷什么都好,恤老怜贫,从不作践下人。就是一宗,认死理儿。自永乐年间靖难兵起,端木家被永乐爷满门抄斩,只逃出一个太祖公,对皇天发下重誓,子孙里头有和官宦人家联姻的,定杀不饶,三百多年里头传了十一代,隐居在山东即墨,只是放佃作生产,暗地教读子孙学文学武。
儿孙们谨遵这祖训,没有一个敢和官府宦仕人家联姻的。“
李卫笑道:“这家规真定得格外,天下人都像你们端木家,我的女儿嫁给谁呢?”
“可不是的么!”
黑嬷嬷拍手打掌叹道,“我在端木家几十年,远的不说,良庸的叔爷就是盂兰会上和一个进香女子好上,那边是巡盐道家,太祖公生生把他叔爷关扣了三年,直到巡盐道一家子回原籍卸任才放出来。他叔爷一气之下,就出家当了和尚……可也作怪,听祖上传下来的话,几个犯了家法私自在外和人相好的,不是爹娘,就是伯叔,总有人病死。这条祖训也真成了端木家的家忌了。一听官家到府上拜望,除了家主,家里少爷、姑娘都躲起来不敢见面。”李卫笑道:“真有意思。良庸又怎么敢犯这条祖训呢?”
二人正一递一语攀话,躺在旁边一直沉睡不语的端木良庸轻轻一动,口中喃喃道:“梅英……梅英……”他突然睁开了眼,灯下看去,目光已经变得很柔和,不像李卫刚见他时那样又白又亮的刺人了。良庸怔怔地看着黑嬷嬷,又看了看李卫,问道:“我这是在哪儿?”
“你到鬼门关走了一遭,如今在阳世。”李卫笑道,“这是劫数。
你端木家法不和宦家交往,偏偏你就爱上了个梅英,又是我救下了你,你的嬷嬷救下了我,我可是个不小的官呢!
这
是一笔算不清的账。“
黑嬷嬷小心替良庸掩掩被角,噙着泪花笑道:“小祖宗,你要吓死老婆子!亏得这位李大人,心好,也懂医道,不然你可怎么了?”一头说便拭泪。李卫俯身摸摸端木良庸额头,说道:“穷人分善恶,官人也有三六九等。你们怎么就这么个混账家法?——你爱的梅英是谁家闺秀,你的事我包揽了!”
端木良庸在枕上轻轻摇头,苦笑道:“这是我家三百年的规矩,谁也动不了。请教大人台甫,不知该怎么称呼?”李卫道:“我叫李卫,是江南巡抚,虽是官面儿上的,江湖上有名儿‘叫化子李’。
人家帮我查族谱,也是永乐靖难败落下来的,还送了我个字叫‘又玠’。你这么年轻,叫我个又玠叔,不算玷污你端木世家吧?——说说罢,你和哪家官宦女儿好上了,你爹和谁相好?这个伐我是作定了!“
“是即墨县陆陇其大令的女儿,叫梅英……”
端木良庸此刻神清气定,灯下显得十分安详,接过黑嬷嬷递过的水呷了一口,舒缓地说道:“今年四月初八浴佛节,她去大悲寺进香,被几个恶少纠缠住了,我奉了爹的命,去即墨运瓷器撞上了这事,就出手救了她。我和梅英当时连句话也没说,送她回家我才知道是陆家小姐。这件事本来已经了结,也是缘法凑巧,五月端阳爹叫我去四眼泉取水,恰又碰到梅英和她妹妹去采桑,顶头儿见面,不得不说几句话。回去我就觉得心里空落落的,梅英的影子一直在眼前晃,家里人慢慢看出来我心神恍惚,询问小厮,才知道这个过节儿,爹就禁止我出门。
谁知八月十五催租,人手不够,爹叫我东乡去召集庄头商议收租的事。鬼使神差的,梅英外祖母也在东乡,竟是我家佃
户……我在东乡十里庙‘催’了整整十天‘租’……多一半时辰倒是和梅英一处……这一来,就包不住了。“
他一双清秀的目光凝视着天棚,像是在回顾那十天令他终生难忘的经历,幽暗的灯烛无力地跳动着,他的话却十分清晰:
“我们端木是圣人七十二贤弟子的后裔,我不敢说祖宗有什么不是。我真不明白,他们哪辈子结下的冤抑,凭什么叫我们后代儿孙承当?我……和梅英好,是我的不是,她家也是家法大,我死了没什么可惜,可她……”他凄声长叹一声,不再说下去了。
一时屋子里三个人都没言声,里里外外一片死一样的岑寂,只有起更的梆子在远处暗夜的巷弄中单调而枯躁地“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