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223(3/4)
但报仇二字,实现起来却有诸多擎肘。首先,诸胡部落反迹未明,在朝廷那帮重臣眼中,宁可牺牲些边塞百姓,也不愿将对方逼到突厥人那里去。第二,大隋朝刚刚结束了对高句丽的战争,在朝廷元气大伤的情况下,哪个边将敢擅自对外开启战端。
“诸胡部落举止虽然无礼,但他们目前还算我大隋子民。没朝廷将令,恐怕此事很难办?”沉吟了半晌,武士彟摇摇头,给了侯君集一个沮丧的答案。
“卑职曾经听人说过,冬春之交,草原上青黄不接。部落之间互相攻伐的事情常有发生。如果我们也穿上突厥狼骑的黑衣,来去如风,谁又分得清大伙是胡是汉!”仿佛早已预料到武士彟有此一说,侯君集不紧不慢地建议。
边塞上的胡人部落之间的攻伐极其常见,手段也极其残忍。被击败的一方,往往所有辎重和女人都被掠走,所有高过车辕的男人都被杀光。而剩下的那些小孩,在没有人照顾,也没有食物可吃的情况下,除非遇到了人贩子,否则绝对没可能活到下一个秋天。
死人不会向外人说是谁攻入了他们的营地,如果这支军队穿着突厥人一样的黑衣,结果恐怕更加完美。想到这,武士彟突然打了个冷战,仿佛被人向后颈里塞了把雪,从头一直凉到了脚后跟儿。
“如此良谋,你为什么不直接禀告给二公子?”死死盯着对方的眼睛,武士彟厉声喝问。侯君集献的计策好狠,好毒,但切恰好是能让二公子摆脱眼前困境的最佳选择。能想出这样的计策之人,心思缜密毒辣绝非一般。这样的人,武士彟自知招惹不起,也绝对不想招惹。
“因为武大人,武大人当日曾经为我等说过一句公道话!”侯君集被武士彟问得一愣,后退了数步,紧张地表白道。“君集的家人也丧于诸胡之手,君集出身寒微,却知道好歹。懂得报恩,也懂得报仇!”
第二百七十二章锦瑟(4)
“如果仲坚兄在这儿,他会怎么做?”当听完侯君集的建议后,李世民本能地想到。长期以来的崇拜抑或攀比心理使得他总想把自己变成另一个李旭,但事实上,这不可能。李旭背后没有一个如此庞大的家族,这是他的不幸,从另一个角度上来看也是他的幸运。
“仲坚的性子失于淳厚!”李世民快速于心中得出结论,然后转过身,从桌案上抽出一个巨大的羊皮卷。在怀远镇时学到的经验使得他每到一地,首先做的事情就是了解周围三百里范围之内的地形地貌。收集民间和官府的各种地图,彼此对照,然后找当地人来验证。在有可能的情况下,派出得力人手前去堪察,了解每一个村落的具体位置,每一条河流的具体走向。“关键时刻它们可能救你的命!”第一次辽东之战留下的教训时刻提醒李世民地理对为将者的重要性,虽然当时他年龄还小,记忆中对那次战斗最深刻的除了桥上的大火就是传言里由人头垒成的佛塔。
武士彟在一旁帮着,将数张羊皮地图拼成一块。发黄的羊皮上,用烙铁烫着关右十三郡形势。地图上,横亘华夏的河流在西南方数百里外拐了个弯,由西折向北,然后在东北方永丰附近拐了另一个弯,由北折向东。第三个弯在榆关附近,第四个弯远在潼关脚下。银钩铁划,席卷千里。
这个巨大的“几字”型所穿过的,是天下最肥沃的土地。新军的弟兄们多来自这个‘几’字偏北地域,也有一少部分来自西南方的会宁郡。这倒不是因为会宁郡的胡人部落对汉人客气,实际上,会宁郡的曷萨那可汗是对诸胡中最狠,最凶的一个。但出于家族利益考虑,李世民将自己的募兵地点放在会宁郡以北的鸣沙,从会宁郡逃出来的百姓通常不会经过这里,而是直接向东逃入了平凉、弘化二郡。由会宁郡来到鸣沙一带求生的,都是连南下道路都被游牧部落切断了的人。为了能苟延残喘,他们只好在寒冷的冬天冒着风雪一路向北。其中大部分人死在了半路上,只有少部分生命力极其强悍者才活着到达黄河岸边尚控制在汉人手中的鸣沙和丰安两座小城内。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