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595(1/2)
没有批准过一份军事采购合同,导致武装部队得不到新式武器装备。
内政部和克格勃得到的拨款同样少得可怜,搞得这些部门的工作人员士气十分低落。对加盟共和国,总书记也抛弃了前苏联以往的慷慨,一上任就削减对它们的财政援助,而此前三分之二的共和国都能从中央财政获得拨款。被断了粮的共和国不再买莫斯科的账。
苏联年年增加军费的时候和美国对抗的有来有往,等到削减军费的时候经济却开始雪崩,戈地图也真是完成了看起来不可能的任务。
苏联能和美国对抗这么多年,肯定有自己的优势,不可能全是劣势。有些部门是连小孩子都能看到的优势部门,比如苏联武装力量、克格勃、内务部这些强力部门。
从俄历新年之后,就不断有部门领导出现在谢洛夫的面前,强调自己部门是多么的重要,谢洛夫能够理解这种感觉,以前的自己也同样和这些人一样。
就算是重新回到了百分之十的增长率,谢洛夫也不能做到有求必应。
“据我所知,计划经济委员会因为一些代替性工作的减少,人员不但没有增加而且正在减少,他们要这么多钱干什么?”谢洛夫歪着头询问吉洪诺夫,吉洪诺夫没有回答,似乎到了八十岁之后,这位苏联的经济掌门人精力有些不够用了。
控制住把对方推醒的想法,总书记本着尊重老同志的姿态当做没有看见,问了辅助吉洪诺夫的雷日科夫,同样没有得到满意的答复,不耐烦的道,“博布科夫大将,给我调查清楚。”
“明白,给我一天时间。”两个克格勃第一副主席一般一个会在克里姆林宫,一个在卢比杨卡坐镇,一个月一换,这个月轮到博布科夫。
谢洛夫面色冷漠的扫了一圈,除了睡着的吉洪诺夫,没人敢迎接这道目光,清了一下嗓子,“关于军费和安全费用,我已经有了计划。雷日科夫同志,释放一个消息,说疑似现大型油田!”谢洛夫还是准备帮里根一把,总等待不是他的风格。
第九百一十七章里根出招
“可我们没有发现新的大型油田。”雷日科夫作为一个技术官僚,还不像外交部或者是宣传部的干部可以迅速领会总书记讲话精髓,需要多学习一下,这种坐火箭升上来的干部就是这样,难怪真的掌权后各种水土不服。
“所以我才疑似!稳定人心的同时也有其他做的作用。”谁不希望自己的国家地大物博,所有资源取之不竭用之不尽。除非是迪拜和刚果金那种对比。苏联人民也当然希望听到一点好消息,艰苦奋斗当然可贵,可换作任何一个人,都更加喜欢躺着数钱。
这条消息主要还是对美国释放的,谢洛夫不能扯着里根的耳朵你该打压油价了,只能通过这样一条新闻提醒一下自己的对手。发现第二个秋明油田是不可能的,但是苏联境内确实还有可以开采的油田,在中西伯利亚,所以这也不算是造谣。
“目前市面上没有出现供应短缺的现象吧?”谢洛夫问向雷日科夫,他对苏联利用行政手段压价十分不满,因为这么做的后果就是逼着苏联的对外要寻找更多的支持。
苏联自己一个国家的能力不足以支持现在的低物价,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国内的增长其实不如赫鲁晓夫时期,能让普通人感觉到生活品质的提高。自然是有赖于苏联趁着美国收缩掀起全球攻势,扶持了很多亲苏国家补齐苏联的短板。
“茶叶供应比较紧张,尤其是红茶,库存下降到非常危险的地步。”雷日科夫挑选了供应最紧张的几种产品。苏联人有喝茶的传统,平均是美国人的六倍,中国的两倍多。
“只有红茶能喝么?不行的话进口一些绿茶。中国的绿茶产量是红茶的好几倍,绿茶也很有好处,比如!”谢洛夫思考了片刻,想想绿茶的优点,总书记不喝茶,所以需要多想一会,信口胡诌道“比如你看中国人的肥胖率,这就和他们的饮食习惯有关系。”
至于是不是真的有关系,还是中国目前还很穷吃不起,一般的苏联人会知道?还不是政府怎么宣传,普通人就怎么听着。还不行的话,就只能散布一些虚假消息,比如总书记平时就是喝绿茶的,不但喝绿茶,还找绿茶婊……
“进口之后一定要定价的高一点,就中国已经是市场经济了!宣传上可以寻找一些历史因素和中国的传,就原来是供给皇室的。”这个责任当然不是总书记的,供应给皇帝的贡茶,价格贵一点完全可以接受。能骗几年是几年。
赫鲁晓夫往往通过感染力把对方忽悠的找不到北,谢洛夫没有这种感染力,可论及制造假证据,整个苏联还没有人比他更加专业,只要他一口咬定是真的,那就是真的。
几乎是一夜之间,中西伯利亚勘探出大型油田的事就传遍了苏联,正式渠道只有共青团真理报的寥寥数笔,克格勃的假宣传部现在越来越有八股取士的风范,一句话都能分析出来天地至理,更何况这是好几句话。
借着这件事同时传播的还有西伯利亚宝库论,苏联的未来在于西伯利亚的开发等等。根据勘查材料粗略地估算,西伯利亚地区蕴藏的资源接近苏联全部资源的三分之二。
谢洛夫作为总书记摇旗呐喊肯定不太合适,想来想把能力不怎么样,资历完全没有的雷日科夫推出,为这种论调再加一把火,“只要西伯利亚的潜力充分发挥,苏联就会成为前所未有的强大国家,社会主义中级阶段的实现与否,就在于西伯利亚的潜力能不能完全发挥,到时候苏联将远远超过所有国家。”
总书记需要一些人热血喷张,脑袋一热奉献出来自己的青春,进行东部大开发。忽悠普通人那边为国家风险。人们口口相传中那个美丽的西伯利亚,其实只存在国家领导人以国家为蓝图的计划,还有诗人吟唱的诗篇当中,看起来很美好。
真到了那边,普通人就知道那里对于人类是多么不友好了。中国尚且制止不了东北人口不断的减少,苏联要是开放,不出三十年,西伯利亚的各个中城市,就会全部成为切尔诺贝利,绝佳的废土电影取景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