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152(1/3)
宗教漩涡中的国家羡慕。
巴库规模巨大的炼油设施,气势宏伟的建筑和每天八小时的工作制、社会的安定和遍布整个城市的公交系统,随便任何一个地方都能让穆罕默德拉希姆感到新奇。他没有去过美国,但到了苏联的穆罕默德拉希姆已经有了先入为主的思维,正好巴库也是苏联的石油重镇。和盛产石油的伊拉克也有一定的相似,在他的眼里所谓的现代化就应该是这样。
克格勃设立在阿塞拜疆的训练营就在里海边上,没有正式的名字,不得不说负责这方面的干部真会挑地方,如果谢洛夫没有记错的话,八年前他在阿塞拜疆展开清狱行动,好像这片平静的海水下面就是其中一处坟场,“难道阿利耶夫是故意选在这里建设的场地?他那时候执行过我的命令!”站在里海边上的谢洛夫很是自恋的想到,难道自己也被gè • rén • chóng • bài了?
这座训练营不大,占地不到五十平方公里。而且也没有建设的多么完备,连七大特工城的一根毛都赶不上,这里属于克格勃很多老牌肃反工作者的乐园,这些干部从内务部改组到被打发到格鲁乌去养老,最后转了一圈被谢洛夫找出来来到阿塞拜疆发挥余热。
负责训练营的克格勃上校谢洛夫还见过面,是罗曼中将从格鲁乌挑选出来的干部,利雅达上校,五十二岁,出身在格鲁吉亚,贝利亚担任内务部部长的时候受到重用。仅凭借这个出生地点在赫鲁晓夫胜利之后就属于是政治不正确。那怪很快就被调任了。
一头花白头发的利雅达上校穿着十分朴素,冷淡的面容下一双眼睛令人印象深刻,甚至就连在笑的时候令人有些不舒服,仿佛这个人的笑容十分怪异一样。谢洛夫看来。这位上校同志应该是不怎么有这种表情,所以笑起来才十分诡异。
“感觉怎么样?有没有一种回到年轻岁月的感觉?”到了利雅达上校的房间,谢洛夫无视了角落中的伏特加瓶子,自顾自的解开了身上灰色的军大衣坐了下来。
“像是这些从小生存环境的就恶劣的伊拉克穷人,具备一定的知识却一知半解,从党的角度来讲确实很适合成为安全干部。为我们的理想披荆斩棘的消灭敌人。”利雅达对谢洛夫找出来的这批学员还算满意,这种契卡战士当然是出身越贫寒越好,最好是苦大仇深。同时还要深刻的相信自己做的事情都是正确的。
“不错,我们教育的重点不在于让这批伊拉克的学员多有良知,从斗争的理念上来讲没有良知最好,这样才能彻底又毫无保留的把敌人干掉!我们肃反工作者本来就应该具备这种品质,什么时候我们忘记了,自己是怎么从被镇压枪毙的时刻到了今天可以实现理想的过程,什么时候我们就距离完蛋不远了……”谢洛夫一直都和这种老牌的肃反工作者很有共同语言,这是他和其他共青团干部一个明显的区别。
现在苏联的干部已经到了执政党需要的标准,他们自然对肃反这种事情没什么感觉。可除了已经建成的社会主义国家之外,像是中东、南美这种天天躲避追捕的共产党成员,比如要学会怎么才能从被枪毙到消灭对手的转变。
所以这些老牌的肃反工作者,必须要把苏联已经经历过的经历交给这些还处在艰难中的外国同志,革命又不是双方代表谈一下,统治者就乖乖把政权交出来让你改造社会。苏联这种理想主义浓厚的革命者不是没有,刚建国时期就有这种思潮,认为苏联既然是世界工人阶级的祖国,自然应该帮助其他国家进行解放,于是出现了红军在华沙城下的失败,最后苏联这批想法的领导人都被斯大林枪毙了。
“第一副主席,能认识到我们价值的年轻人并不多了,很幸运的是你是其中一个!”利雅达上校很是欣慰的说道,一直到现在利雅达都不认为自己当年参与到大清洗当中是个错误,他就是认为自己在消灭国家的敌人。
“我只是正确的认识到了你们的价值,像是中东、东南亚、南美的革命者,每时每刻都有人倒在士兵的枪口下,我们必须认识到敌我不能和平共处,既然对方对我们的同志抱着杀了一了百了的态度,那我只能说,如果非要有人去死的话,还是他们去死吧!”谢洛夫完全是站在自己这边在考虑问题,既然很多国家的统治者都抱着你信共产主义你就死的态度,那谢洛夫的态度也是很明确的,既然你们这些统治者不信共产主义,那你们就去死。
谈不上谁更加正义一点,完全就是立场问题,谁赢了谁就是老大。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