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135(2/2)
从克格勃的角度来讲,不会再有任何一个机会可以接触到全世界的政党了,简直是天赐良机,谢洛夫瞬间就决定利用好这次的机会,不能怪他刚刚想到这点,上次的大会他正好在埃及吃沙子,错过了可以发展间谍的时机。对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还有比这次参加大会的政党更加了解的么?要知道除了南极没人来,涉及的地方已经遍及五大洲。
几乎用风驰电掣的速度回到第一总局,谢洛夫很快找到了准备下班的萨哈托夫斯基中将,把事情确定下来。萨哈托夫斯基大感兴趣,很快就敲定了具体的细节,决定趁着这次八十一国共产党大会吸收一批人进入克格勃的全球网络中,也许不会从参加者的人当中寻找,但却可以借助这些政党的力量进入当地,只要有了这个渠道,早早晚晚有会有克格勃等待的机会出现,作为一个情报机构,他们永远不缺的就是时间。用一辈子的时间做一件事又不是没有发生过。
十一月十日,所有参加这次八十一国共产党和工人党大会的党派已经全部到达莫斯科,在充满了战斗精神的国际歌当中,各国代表在会场前面的十三面社会主义国家的国旗旁边徐徐进入会场,进入会场的代表就有两千多人,涉及八十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政党。从规模上远超上次的大会,出席的成员多了三十个,按照这种发展趋势下去,不论是任何人看一眼都觉得整个地球变红都是指日可待的事情。
“小心鉴别不要让人靠近会场,尤其是不能让美国人听到一点风声。不要以为我不知道他们在打听这里的消息。”站在阿厉克赛身边的谢洛夫目送所有代表进场不屑一顾的评价着自己的美国同行。
“放心,他们什么都打听不到!”阿厉克赛也是被这种盛大的规模所感染,十分稳重的他此时说话也也有些压不住心中的喜悦,从孤零零的在地球中被强敌环伺,到今天的八十一国共产党大会,他比谢洛夫更加明白其中的路程是多么艰难。
“走了,大会不可能一天开完!”谢洛夫说了一句,然后对着会场门口的一排国旗敬礼,其中两面并列的红旗一直在他的视线当中,很久,两人坐上了吉普车离开了会场。(未完待续。)
PS:上一章确实水,没什么可辩解的,我没提过中国啊,你们不要引导我掉坑
第二百二十七章目标拉美
遇到阻力,铁棒横扫。阻力加大,铁棒加粗。这是一句俄罗斯谚语,通常情况下作为帝俄的继承者苏联也是这么干的,在理想不足以让对方同意自己观点的情况下,苏联也会把古老的谚语付诸于实施。当然情报系统是不能这么做,至少不能总这么做,比起同为强力部门的国防部,克格勃在这方面是很有节操的,毕竟干的是技术活。
克格勃此时分成了两个,确切说是三个部分,克格勃主席谢列平作为中央主席团的候补委员之一,也在会场内参加了这次的八十一国共产党和工人党大会。第五、第七、第八和第九总局统筹克格勃的力量对会场内部和周围的情况进行监控。谢洛夫则和第一总局局长萨哈托夫斯基中将则开始进行另外一件事情,借着这次东风在全球撒网,把克格勃对外情报工作的盲点全部填满,可以说克格勃最强的力量在欧洲、随后是中东、再次是东亚、出了欧亚大陆就是北非,至于其他地区的工作,影响力就非常有限了。
“那些什么英国、新西兰、加拿大的党派,说实话力量有限不说,里面的成员是不是我们的同志都不好说,那帮盎格鲁撒克逊人统统都不可信。如果我们借助这些党派进入所在国,很可能把我们的同志送到美国人的眼皮底下。”经过沟通之后,萨哈托夫斯基中将立刻把谢洛夫一拍脑袋的结果否决了。
“但这个机会太好了,不能因为有些党派不可靠就放过这次的机会,尤其是南美的情报网络建设,就算是有斯塔西的帮助也需要一段时间,而我们克格勃不能单单依靠斯塔西,把希望完全寄托在民主德国身上也不是我们的初衷,人有两条腿走路才不会失去平衡,克格勃也应该发展自己的网络和斯塔西交相呼应,现在南美司的工作开展的并不好。当然比较成功的就是古巴方面!这是我们情报工作的得意之处。”谢洛夫很明确的肯定了第一总局的成绩,但一个古巴其实满足不了克格勃的胃口。
孤零零一个古巴是很容易被封锁的。在南美洲必须找到一个可以和古巴相互支援的国家,哪怕只有一个。南非这么多国家,谢洛夫就不相信一个都不可能成功。就算是等待机会,也不能利用在南美现有的力量等待。力量太弱等到真的出现有利于苏联的变化,在伸手可能就来不及了,那边是中央情报局的地盘,克格勃可没有这么多资源在南美和美国人硬拼。
“这次的大会看起来很多,但有多少党派可靠其实我们不知道!”萨哈托夫斯基中将说道。“不管如何,盎格鲁撒克逊人的国家党派绝不可信,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都不能相信,再说我们在这几个国家的情报网络并不弱,完全没有接触这几个政党的必要。至于南美可以考虑发展,我非常赞成!”
“从明年开始,全联盟的各大学校要多开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的专业,扩招学生进入克格勃,从全国孤儿院挑选孤儿进入拉丁语特工城斯吉普亚纳城学习,作为应对南美的后备力量培养。就算没有第二把古巴,也不能让南美洲成为美国的后备原材料产地。”萨哈托夫斯基中将想了一下道,“我们先主动接触古巴的同志,相信他们比我们更加知道,南美的哪些政党更加值得信任。”
“同意,拉美的原材料不能让美国随意开采,如果美国人非要冷战,可以用他们自己的资源和我们拼命,我们不怕他们……”谢洛夫立刻表示赞成第一总局局长的意见。老牌特务头子确实比他考虑的要全面一些。
拉丁美洲的贫富差距很大,革命的土壤并不缺少。普通民众对美国人的印象并不好,所以美国一个不留神才让古巴一下革命成功。其实古巴革命成功也没什么,毕竟卡斯特罗只能说是一个亲社会主义的人,如果美国稍微的显示出来自己的大度。后面的古巴导弹危机也根本不会发生,问题是在二战后社会主义革命一直以高歌猛进的态势扩散。让美国已经对革命这种词汇有了先入为主的恐惧之心,所以在古巴革命之后的反应就是推翻它。
问题是还没成功,这样卡斯特罗为了自保不投入苏联的怀抱就有鬼了,毕竟是唯一一个能和美国抗衡的国家。当然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