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177(1/2)
“张麻子只挽救了一个鹅城,但是却挽不回那个dòng • luàn的时代。”
周雨欣瞪大了眼睛:“怎么会这样?还有你说的挽救又是什么意思?张麻子和黄四郎到底是什么人?”
韩秋叹口气:“张麻子不是一个简单的土匪,黄四郎也不是一个简单的恶霸。他们,都是革命人士。曾经,张麻子和黄四郎都参与了辛亥革命,他们都互相认识,在鹅城见面的时候。黄四郎认出了张麻子,张麻子也认出了黄四郎。”
“但是,二人代表的立场不同,张麻子不求权财,更多的希望这个时代更美好。黄四郎追求权财,并不惜一切。所以,在辛亥革命胜利之后,黄四郎开始利用手中的权利敛财。并控制了大半个民国的烟土交易。张麻子则继续追随革命先驱蔡锷。但是后来蔡锷死在岛国,张麻子对国情大局失望,才落草为寇,不管国家大事。”
周雨欣惊讶道:“这就是这部电影的政治隐喻?”
“对啊,鹅城起义其实就是一个缩小版的辛亥革命。那究竟谁会投入革命呢?蔡锷这样的英雄会,袁世凯这样的枭雄会,但最后得权的一定是袁世凯;张牧之这样的爷们会,黄四郎这样的投机者会,但最后得利的一定是黄四郎。当张牧之再次掀起鹅城革命,他不为财也不为权,不为女人也不为大众。他对黄四郎说:“没有你,对我很重要”。”
“没有黄四郎?”
韩秋点点头:“对啊,如果当时的民国政府没有黄四郎,袁世凯这一类只为权财,不为人民的统治者,那这个政府一定多持续一段时间。但事实呢?在历史上,这个政府的确没过多久就消失了。”
说完,韩秋叹口气。其实他还有句话没说,那就是那句“没有你,对我很重要”其实还隐隐有着另一层意思。
对于现在的他来说,如果华夏没有广电那些限制,他肯定要好上很多。
虽然他不得不承认,在华夏这个国家,广电那些行为有弊也有利。
至于是弊大于利,还是利大于弊,这就不是他一个小小的导演能摸得清楚的了。
韩秋对自己的定位,只是一个导演。他希望,他的电影能给观众带来喜怒哀乐和一点点思考。
这就够了
第230章一直挺你,韩半仙
自从那天晚上韩秋把让子弹飞的隐喻剖析了一遍后,周雨欣眉宇间多了一丝恍然,又多了一丝忧心。表面上,这部电影暗喻地是北洋时期那个dòng • luàn的年代,讽刺的是那些类似黄四郎之类的统治者,还嘲讽了一下dòng • luàn时期人民的劣根性。
更深一层,就是“站着赚钱了”,虽然一般人很难把这两者联系到一起来。
这也纯粹是代入了导演的个人情感色彩而已,如果换个导演来拍,这一层意思就表达不出来了。
事实上,也没人会把电影里土匪张麻子不屈服黄四郎,想站着赚钱联想到某个导演不屈服广电,想站着赚钱。
这两者一个是土匪,一个是导演。另外两者,一个是恶霸,一个是广电。这可是八竿子都打不着的事儿啊。
谁能猜到?
只要韩秋不主动承认,就算别人猜到了这一层意思,那也无所谓。
我就拍的一个土匪不爽一个恶霸而已?哪有其他的意思?
而且这电影可是发生在民国北洋时期的,这可和新华夏政府一点关系都没有,那条禁令对这个时期可是无效的。
韩秋还记得在前世的时候,广电对这种讽刺民国政府的电影,都放的很松,只要不牵扯到共党就行。
所以,综合了种种原因之后,韩秋才掏出了这部电影。
.......
十月中旬。
剧组的拍摄已经接近了尾声,剧组里面的演员很多都是老牌演员,即便是陈坤这样的偶像派演员,也有着不错的演技功底。所以除了一些不可抗拒的外力因素外,比如天气不行,设备临时出了故障啥的,韩秋喊ng的次数少之又少。
韩夏在国庆节的时候就抱着哈二仙回家了,周雨欣也跟着韩夏离去。在拍摄电影后半段剧情的时候,了解剧本的她总是感觉特别的压抑,韩夏这时候又嚷嚷着回家,索性,她也跟着回去了。
眼不见,心自然就静了。
韩夏这一走,没有了她这个一直为冈宁圩做宣传的主播,游客人数不但没有下降,反而在国庆期间小小地涨了一些。
国庆期间拍摄最后一段人民跟着张麻子起义的剧情时,一些游客还来客串了一把起哄的人民。当然,这是要签保密协议的。
虽然,很多人即便拍完了都一头雾水,不知道再搞了些什么。
好像....就和别人挤一起,跑了几圈,然后又站在镜头前,一起大声地吼了几句。
就没了.....
其实不止他们,连很多戏份多的演员都没摸清楚韩秋的套路。
韩秋自然不会和他们说,那一段儿是要用特效合成,才能把那种荒诞不羁的场面表现出来。
十五号,剧组杀青了。
韩秋就在冈宁圩最大的饭店宴请了剧组所有人员。
饭店是冈宁圩的村民们开的,它的老板娘就是在最开始冲着施工队撒泼的大妈。现在过了这么久,大妈倒是没有丝毫怨气了。饭店收入的节节攀升让她高兴都来不及,哪里还有心思和韩秋撒泼?撒娇还差不多。
今天,大妈吆喝了很多村民,一起为剧组送上这场送别宴,他们也知道,韩秋要离开了。
饭桌上,韩秋和葛优等人围坐在一起谈笑风生,大妈端着一盘菜亲自送了上来。
“韩先生,尝尝我们鹅城的招牌菜,濑尿虾。”大妈客气地笑着,“这些虾还是大伙前几天刚抓来的呢。”
韩秋点点头,笑道:“好啊,那我们可有口福了。”
葛优一脸正儿八经地夹起一个鲜翠欲滴的红虾,嘴上一边调侃道:“我说大妈啊,你们这儿不是叫做冈宁圩吗?鹅城这名字可是我们导演瞎编出来的玩意儿啊。你说是不是啊,韩导?”
韩秋愕然,戏拍多了,他心中早就把这里默认成为鹅城了,刚才大妈的话,他也下意识地顺了过去。
大妈扭扭身子,娇笑道:“嗨呀,你们在门上把鹅城两个字刻得这么大,别人一来就能看见。这些游客啊,张口闭口就是鹅城,哪里还说什么冈宁圩啊。我看啊,我们村子干脆就把名字改成鹅城好了,省的误会。”
大妈笑得眼睛都眯了起来,鹅城和冈宁圩之间,她肯定选择鹅城。先不说哪个名气更大,单是鹅城二字听着也顺口,见着也好记啊。
韩秋急忙摆摆手,“我看这就没必要了,我们就是拍个戏而已,电影和现实还是分开的。大伙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可不能让我一个外人就改了名字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