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章 首战(2/3)
大潮以董卓西迁为结束,变得山高皇帝远的关东大地不再受到董卓节制,冀州、兖州、豫州、荆州等地开始堂而皇之的不再理会朝堂的一些政令。诸侯割据之势开始,野心家们纷纷按捺不住,作为曾经的天下第一州,冀州汇聚的野心家自然不少。
西凉麴义便是第一个跳出来的,可惜这位主实在过于高估了自己,西凉人的身份亦得不到太多的认同,反叛韩馥之事完全是虎头蛇尾。而在讨董一役中威望大涨的袁绍亦不再甘心那渤海太守之位,开始了他新一轮的表演,与麴义结成联盟。
其时的韩馥由于董卓败退长安而惶惶不可终日,麴义反叛并与袁绍结盟成了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草。在不愿再起干戈的冀州势力默许以及逢纪等人的逼迫下,韩馥最终借着众人递过来的梯子——公孙瓒黯然下了台。随后一路南逃到了陈留,托庇于张邈之下。
冀州的权力顺利交接很好的安抚了冀州人那颗脆弱的内心,可身处乱世,谁又能独善其身。以为弟报仇之名,把汉朝的边军公器私用的公孙瓒兵进冀州,冀州不得不起兵反抗。幽冀两州大战年年,好不容易恢复了一点元气的冀州民生,又开始靡靡不振。
事实证明,人口这东西要恢复起来,除了熬时间,真的没有太好的法子,尤其是在dòng • luàn之年。
界桥之战后,在缺少黑山贼张燕的威胁下,冀州的人口勉强在建安六年恢复到了巅峰之时的一半水准——四十万户。
郭嘉料想得很准,十万精锐已是袁绍所能拼凑的极限,连带着为了供养大军征发的民夫,二十万的脱产劳动力,近乎两户一丁的征兵强度已然对如今的冀州民生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再多,冀州本土势力便要跳脚,谁都不想糜战之时后院起火。
当然十万大军听起来并不多,在后世网络发达的年代,不过是网文中一些规模宏大的战役参战人数的零头罢了。
可事实上,官渡之前,有史料佐证的十万人以上的大战役,不过十指之数。
十万大军到底有多少,若军士以间隔一米组成方阵,十万大军,能填满二十个北京天安门广场。面对此如山似海的精锐,袁绍此刻心中那力量之感,仿佛手握天下的自信,前所未有的膨胀。
相较于自己发小为了守御四方只能勉强聚拢起可怜的三万余人,往日那担忧曹操反超自己的忐忑之情,亦烟消云散。而此前那继续增兵五万的议题,亦被其遗弃到了九霄云外。
便就这样,袁绍在邺城之前带着大军浩浩荡荡的出发,南下而去。可还没等他渡过荡水,黎阳失守的消息,便传到了荡阴。
袁曹之战当头一棒,出乎所有人意料,由实力更为弱小的曹操率先挥了下来。
魏郡黎阳县,在后世被称为浚县,黄河改道之前,这个小县城便地处黄河北岸,乃是黄河为数不多的渡津之一,与之隔河相望的,便是东郡白马。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