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章 徐庶 石韬与刘备与诏书·其三(1/2)
豫章这偏僻之地的归属,并未被中原群雄所关注,可随着豫章纳入孙策治下,休停了一年的九江之地,再次点起了狼烟。一封求援信,亦随着快马,从阴陵送到了曹操的案头。
“备有雄才而甚得众心。张飞、关羽者,皆万人之敌也,为之死用。嘉观之,备终不为人下,其谋未可测也。古人有言:一日纵敌,数世之患。宜早为之所。”郭嘉的这番言论早在刘备入许都之时便以之劝说过曹操。
而撇开性格颇为偏激的程昱不谈,郭嘉的这番言辞,亦得到了曹操如今倚重的另一谋士荀攸的支持。
“玄德与子扬不同,其心中,刘氏之荣光更为深重。”这番话,成了压死刘备的最后一根稻草,曹操并未如原来的历史般对刘备太过信任,把他放到了地方之上,而是用了大鸿胪一职,将其留于朝堂之中。
此事,本已成了定局,却不知何故,如今曹操又改了主意,应了坐镇阴陵的陈登之请,要放刘备回扬州,督军抗衡孙策。
为此,郭嘉、荀攸联袂而来,欲问个究竟,却碰上曹子恒与刘备的支持者董昭、司马朗等人争吵的场面,很自然的,便加入到了战团之中。
“玄德治济阴,政绩裴然,伐袁术亦功在社稷,为人谦逊有礼,昭不知,诸位何故以此莫须有之名攀诬有功之士?”在曹操奉迎天子之事上居功至伟的董昭很是恼火。他一直搞不明白,一向大气,极有容人之量的曹操,为何在刘备的事情上如此凉薄人心。
原来根由便是眼前几人。
联想到了自身遭遇,便愈加卖力的为刘备申辩了。
“王莽谦恭未篡时。且陆城亭侯与大鸿胪难道便不足以为刘玄德筹功?父亲麾下,精擅战阵者,不知凡几,出了刘玄德,便无坐镇九江之人?”
一直对军政之事避之不及的曹子恒,此刻仿佛变了个人似的,赤膊上阵,亲自与董昭争执。
汉末三国确实是个人才辈出的年代,以曹操、刘备、孙权为首的三方各据地利,并最终倚之称王。
而三国之一,蜀国的开拓者——刘备,其前半生可以说是坎坷之极。
原来的历史中,这位开国君主投身军中数年,不过是个无名小卒。好不容易混上了高唐尉,高唐却为贼寇所破,其后只得投奔同窗的公孙瓒,再次兵败高唐后,便跟着田楷支援被曹操撵的跟狗似的盟友陶谦。
好不容易坚持到了曹操因后院失火退却,陶谦身死接掌徐州,得到了人生中的第一个根据地,跻身到了诸侯之列,有了点小名气。却又在与袁术的征战中被吕布从后偷袭,妻儿子女落于敌手。其后又数度兵败,困顿不堪,只得退守小沛这渺小之地,最终还是败逃许都,投奔了曹操。
真正让这位蜀国先主腾飞的,便是衣带诏事件。这位仁厚之辈于此事中赚足了名望,腾飞于天。即便败走冀州,袁绍亦对其客气有加。随后入荆州,拜诸葛,收魏延,兵进益州,一举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础。随后联吴抗魏,赢得了赤壁之战,华夏之地,自此沦为了如战国般相互攻伐的血肉战场。
这一切,便是源于这衣带诏。可惜的是,即便旁敲侧击提醒了曹昂数次,可这封诏书,却依然神龙见首不见尾。
而一直抓不到衣带诏尾巴的曹子恒,只能退而求其次,欲令刘备这条蛟龙困在朝堂这处浅滩之上。
本来计划很顺利,拉了郭嘉、荀攸、程昱三人站台终于让曹操妥协,同意了自己的龙困浅滩之计。可老天爷仿佛总喜欢看我们的主角折腾,其后的发展,完全出乎了曹子恒的意料。
引了白居易的一句诗词,自觉逼格满满的曹子恒不成想,彻底的激怒了董昭:“玄德出于天家!某佩服公子的才能与作为,可此等军国之事,岂容一懵懂小儿胡乱插话!”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