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 宛城之战·其三(4/4)
赵云一马当先,左手长枪,右手牵着一匹黑马,冲至营门之前,大喝:“典将军,曹公已脱险地,速退。”
接着放了黑马双手持枪,突入典韦的戟围,长枪一扫。枪杆打在典韦的胸甲之上,一股大力推出,把这位已是强弩之末的大汉送到马背之上。再回枪一档,架开了张绣的长枪。挥枪直刺,目标乃是张绣左胸要害。
张绣的反应亦是极快,一枪不成,立马回枪格挡。可赵云的长枪岂是易与。只见赵云手腕一抖,枪尖便已一个不可能的角度拐了个弯,绕过格挡的枪杆,继续直逼其要害而去。
张绣大惊,拼尽全力侧身避让,最终,被长枪带走了肩头上的大片血肉,狼狈而退。
赵云一身银铠,立马于营门之前,长枪一挥,枪尖直指张绣,冷言道:“某乃常山赵子龙是也,来将通名。”
……
弩,在我大天朝的使用历史,可以说是极其悠久。最早在战国时期,便有了关于弩的记载,《战国策》中云:天下强弓劲弩,皆自韩出,溪子、少府、时力、距来,皆射六百步外。
弩之中,最为出名的,自然要数秦弩以及宋弩,前者长于轻弩,后者则以重弩护城。这两者,都有两个最大的优点,便是精准与射程。这亦是弩相比于其他远程冷兵器的最大优势。
而连弩,便是弩家族中,最为神秘的存在,亦是最为另类的存在。
连弩,在中国弩的发展史上,最早能有此称的,怕便是元戎连弩了,亦就是后世大名鼎鼎的诸葛连弩。当然,其备受现代网民讨论的原因,自然是得益于大天朝频道的《兵器样样观》了。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中记载:亮性长于巧思,损益连弩,木牛流马,皆出其意。推演兵法,作八阵图,咸得其要。其八务、七戒、六恐、五惧,皆有条章,以训厉臣子。又损益连弩,谓之元戎,以铁为矢,矢长八寸,一弩十矢俱发。
可惜,诸葛连弩终究只是传说,图纸压根没有传世,连描述的只言片语,亦只得三国志中这十数字,其到底是连射还是俱发,到了现代,还在争论不休。
后世在网络中流传的结构简单,轻松便能实现连射的火力覆盖弩弓武器,不过是清末兵荒马乱之时,民兵们对抗外国侵略者的一种弩弓罢了,被英国人拉尔夫收录进了他的著作《弩之书》之中,狠狠的吹捧了一番。
它到底是不是诸葛连弩,曹子恒并不关心,他关心的,乃是这种连弩的优缺点。
在实际做出了这样的武器后,便如大天朝频道所介绍的一样,这样的武器,在三十米的范围内,准确度还是有的,可其颇短的拉弦行程导致射出的木箭矢,其威力,只能勉强穿过皮甲,对于扎甲,那就是个屁。
而出了五十米,没有箭羽的弩矢,能翻滚着飞到天上去。在这个普通弓卒,都能射出近百米的距离的年代,等连弩兵靠近到射程之内时,怕是其便当都领了数回了。
这种注定只能在特定场景中发挥威力的武器,其开发价值实在不大,最终只在陈石的建议下,做出了五十把特大号的连弩,配上了足够的铁制弩矢,再于军中挑选身材高大之辈操持,才有了后来魏延带领的连弩兵下邳夺门战。
其结果,亦不过失败收场,走了陶谦与诸葛瑾。
如今,经过再次改良的连弩再次派上用场,张晟制作的复合钢成功运用到了弩臂的制作上,把连弩成功缩小到原来的大小,亦能让木箭矢拥有足够的动能。其后,曹子恒在绘制火绳枪的图纸时,想到,现代的弹丸也是长条形,为何射出去的子弹却并没有翻滚,盖因飞射的子弹自身那高速的旋转。
连弩与普通的弩弓不同,弩弓的弩矢带有箭羽,平放于矢道之上,被弓弦弹射出去,如弓箭般。而连弩的弩矢,通体光滑,如一根钉子一般,被包裹于矢夹之中,从矢夹前端的口子中发射出去。曹子恒命人在矢夹前端加上一段木制的圆筒,圆筒的内壁上,刻上现代枪械枪管内的膛线。让弹射而出的弩矢带上如子弹般的旋转。
实验所得,连弩的有效射程提升到了八十米。
凭借连弩可怕的射速,以及这接近普通弓箭的射程,最终这二十余人的连弩小队救下典韦,从贾诩随后带来的大军的包围下,突围而出。来到了衡山之下的博望县,与曹操一行汇和。又被随后而来的张绣大军一路追赶至鲁阳城下,狼狈的逃回许县之中。
注一:张济的妻子历史上并未记载其姓名,邹氏乃是罗导在《三国演义》中的设定,太出名了,作者也懒得想。
PS:邹氏月下起舞求推荐、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