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归家(2/2)
荀诜喝了口茶,继续道:“黄汉升之子,早年已寻得华先生诊治,华先生无能为力。三年前,曾于南阳偶遇一张姓郎中,得一续命药方,其时,那张郎中言说,其子之症,宜久居南方之地。”
后面的话,荀诜并没有说,自然是拒绝之词。
“如此,往后之事,只能我等自寻办法了。曼倩哥哥,此番出行,可有别的收获?”
荀诜出神了一下,道:“于北海喜见大海之宽广,于常山见百姓之困顿,亦于长沙观豪商之靡靡。这天下之差,竟有若云泥。”
曹子恒沉默了半响,道:“曼倩哥哥可知三角形?”
“如何不知?”
“汉之始,天下君臣民皆如此形状分布,稳固也。
君臣之属居于首,统治一切,其数稀少。其下,为村首乡望,吏从匠商,富足之民之流,此乃治国中坚之力,大汉之躯也。我大汉朝发展至今,所遇之问题,九成,皆假此辈之手。余下之人,乃刚及温饱之百姓,少数失地佃户,流民,贼寇之类。处在最底层,生活困顿,却是人数最多之辈,乃大汉朝基础也。
其后数百年,天下之事多如繁星牛毛,或有天灾,或有人祸。富足之民,吏从匠商,或失去土地,沦为细户,或生活困顿变成流民,更有甚者,当上贼寇。此绝大多数也。
而村首乡望因功升迁,跻身统治阶层者,屈指可数也。
而少数头领者,吞下庞大的土地,纳天下失地之民,越发强大富足,奢靡不止。
久之,大汉朝头大脚肿,身子扶弱,稍有磕碰,天倾也。”
荀诜虽然习惯于曹子恒的惊人之语,可这次,信息量大,令人窒息。
“这,又该如何处置?”
“无法处置,此社会运行之理,亦是人性,无可阻挡,只能调和。”
“又该如何调和?”
“予最底之人以上升之望。人往高处,村首乡望渴望跻身统治阶层,然其终为少数。与底层之民以上升之道,或许其土地,耕以自足。或授其技能,工以养家,或教其学识,以撑天下。最终,壮大汉之躯以待天灾人祸之时,如此而已。”
荀诜闻言,一怔,随后叹息道:“可如今,迟矣。身躯消瘦,五脏皆疲,却各有所属。分崩在即,然否?”
曹子恒点了点头。
荀诜见此,与曹子恒一礼,道:“今日得君一言,需思量日久,告辞。”随后,神思不属的离开,未几又返回道:“我往长沙之时,于童陵被贼寇所围,幸得一年轻壮士率乡勇救下。”
曹子恒闻得此事,顿时大感歉意,道:“此行当与哥哥多派护卫,如今各地不靖,南阳之地为袁公路所荼毒,其民多有落草为寇者,致使哥哥遭此劫难,实乃我思虑不周之过。幸好如今一切平安!”
“那壮士精明勇猛,我自作主张,为公子招揽之,如今正在工坊,姓魏名延,字文长。公子有闲,可与之相看。”行了一礼后,再次离去。(注一)
曹子恒却被这惊喜整懵逼了。这么轻易的,就把蜀国中后期大将给挖了过来,这不科学。
注一:魏延,三国志载为义阳人。最早登场于建安十六年(211年),以部曲随刘备入蜀抵御张鲁。义阳位于今河南南部一带,于魏文帝时期所置,其后废除。最初治所安昌,乃今湖北枣阳东南,至宋之时,为避赵老二的名讳,改名信阳。魏延出生时,并无义阳这个地方,义应为陈寿误载,实为长沙郡益阳,与今湖南益阳同,城南对河魏家巷仍有魏延墓。
错有错着,作者正好需要,这书就依三国志所载,魏延为信阳人。希望魏公泉下有知,不要怪我。
童陵即白水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