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 战火纷飞6:合纵崩裂(魏)(1/2)
魏惠王用尽了魏国的所有资源,将一个呈现下滑态势的国家,交给了自己的儿子,魏襄王。
唯一值得欣慰的事情便是,经过多次联盟,五国合纵基本上已经定型,大家心里似乎都有了一点寄托,在面对强大的秦国时,不再那么胆怯了,甚至可以反抗一下。
公元前318年,已经是公孙衍来到魏国当宰相的第N个年头了,这些年,每当他想起自己在秦国的失意,想起张仪对自己的迫害,心里痛恨不已。
当时的魏国在魏惠王后期,已经千疮百孔,国力衰退的十分厉害,公孙衍为了弥补魏国的劣势,开始琢磨合纵的事情。
第一个受到公孙衍游说的国家是齐国。
公孙衍满怀希望见到田盼,劝他出兵,两家联合一起攻打赵国。
田盼并不感兴趣。
公孙衍看出问题所在,就告诉他:齐国只需要出几万的兵力,就可以击败赵国。
田盼又觉得公孙衍的话太简单,他认为攻打赵国,这么可能只用几万兵力呢!
公孙衍左右为难,治好如实告诉田盼:我只有给你说简单点,让你心里不那么抵触。如果告诉你这件事情很难,那恐怕两个国家都不怎么感兴趣了。
田盼觉得有道理,就按照他的意见,同意出兵,试试水深。
公孙衍安慰田盼:你也不用太担心了,国君还是很有想法,如果遇到危险,定会增兵的。
事实的确和公孙衍描述的一样,这一次的联合旗开得胜。
可远在西边的秦国却闻到了危机的气味,又是张仪,三番五次组织公孙衍的计划,并率兵攻打魏国,说服齐国和楚国,不费吹灰之力,就将公孙衍废了九牛二虎之力,组建的三国合纵给瓦解了。
公孙衍能不气氛吗!就拉着魏国的惠施,多次陪着魏王与齐国商量,并把太子质押在齐国,促使两国再次扛起同盟,并发起了“五国相王”。
可五国相王却遭到齐国和楚国抵制,而其本身并没有共同的利益目标,再加上秦国的极力破坏,合纵最终没有达到预期目标。
反倒是张仪成了两国之相,继续他的连横策略,破坏中原各国之间的同盟关系。
公孙衍更加郁闷了!原本在秦国就有机会当相,被张仪取代,好不容易跑到魏国,准备一展身手,那晓得,张仪阴魂不散,跟着追到了魏国,还当了相,这真是冤家路窄。
可张仪也并不是一帆风顺。来到魏国后,主张攀附秦国,并让秦国借道,攻打齐国。
此时的齐宣王可不是吃素了,给了秦国一个十足的下马威。
张仪瞬间傻眼了,眼看着自己连横的策略泡汤。
魏国的老臣原本就主张亲齐,这下更是和张仪势不两立。在齐国和楚国的要挟下,魏国将张仪驱逐,并派公孙衍继续实行合纵计划。
这时这么就赶上了魏襄王上台。魏襄王极力希望收回被秦国占领的河西和河东地区,但是苦于没有办法,就把希望寄托在合纵之上。
驱逐了张仪之后,公孙衍才彻底得到重用,他主张的合纵,正附和魏襄王的心意。
也就是这个时候,公孙衍才总算有了咸鱼翻身的畅快之感,巴不得使出浑身解数,实现合纵的目标。
一当上国相,公孙衍就开始了自己的中原路演,就和张仪、苏秦当年一样。他先后出访赵国,燕国,韩国,楚国,靠着自己的嘴皮子,劝说各国与魏国同盟,一同对抗强大的秦国。
这次出访的结果令人满意,中原国家纷纷表示同意,成立了以楚怀王为首的新的合纵联盟,对抗秦国。
面对强大的秦国,光是中原的合纵还不行。公孙衍意识到,拉拢西边的义渠,对秦国造成两面夹击,以削弱秦国的实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