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十道开报社(2/2)
李逸点点头,王飞宇培养了一批报社日常管理人员,如今外派时,他第一个愿意离开长安开分社,想来会带动不少人。
“邵州固然重要,但首批分社还是以道为主,江南西道的总社,就定在长沙郡吧,由飞宇兄负责带领,可将邵州的家眷带至报社住宅安居!”
长沙郡离邵州不远,王飞宇听了李逸的安排很是意动,最后听到有报社住宅,知道和长安一样包住,自是欣然接受,第一个分社就这样决定。
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考生的年龄差异很大,三四十的也是常见,有了王飞宇的带动,一些老考生也跟着报名。
寒窗苦读并不就是说读书很苦,而是形容读书人大部分没有劳作技能,这个时代,男性没了劳动力,家里往往过得很苦,才有漏风的寒窗。
如今李逸说分社不但有收入,还可以让家眷跟随,心系妻儿的老考生自然愿意,渐渐的,年轻人也开始报名。
还是有很多自认为下次一定能考上的,不想离开长安城,李逸并不劝他们,毕竟长安也要不少来运作,将愿意离开的人先留下,开始投票选择各道总社的负责人。
申时正点,李逸带着选出来的十二人在大厅坐谈,开场第一句话,就让在座的人如遭雷击般呆了半刻。
“首先恭喜诸位,成为礼部新闻司的第一批基层官员,负责十道的文化和信息传播!”李逸语出惊人,将报社的真实福利说了出来。
十二人激动不已,他们寒窗苦读为何,不就是谋得一官半职,不管为百姓也好,为家人也罢,这确实是他们的赴长安的终极目标。
如今科考不利,只是想着谋一份差事,不仅能对家人好,还能似有若无的为老百姓做点实事,也算是对得起读书的初心,没想到反而达成了终极目标!
没人去怀疑李逸话语的真假,相处最长的虽不过三月余,但是李逸说到做到的形象,已经在他们的意识里根深蒂固。
李逸详细的将报社情况娓娓道出,原来十道报社的社长不是固定的,有一年的试用期,如果报社的工作延误三次以上,便会撤职。
朝廷还专门配有信息传递使,每三日便有信使快马将长安最新的报纸送到各道,并将各道的报纸带回给皇上和大臣过目,能最快的了解各地实情。
朝廷还会有监察人员游走各地,如发现虚假报导,或勾结当地官吏隐瞒不报,同样是重罪,读书人多少都懂律法,自然明白重罪的意义。
李逸将细节说完,见众人全都听的仔细,这才轻松的说道:“也无需太过紧张,只要诸位严于律己,不忘初心,便可与其余官员一样有升迁机会。”
这句话犹如兴奋剂一般,将在座所有人的情绪带动起来,纷纷大声喊出不负使命一类的口号,用大声来试试能不能惊醒自己,生怕这只是一场梦境。
李逸不以为然的笑了笑,让他们这几天与同去各道的人做好准备,并事先好工作职责,新闻司的事暂且保密。
安排好了这一切,天色渐晚,李逸飘然离去,既然是重阳节,兴庆宫的登高晚宴或许会请他,得赶紧回去问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