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五章 土制雷管(2/2)
收购和上贡的区别很大,上贡,从云南到长安没半年运不来,收购,半个月就到位。一个月后基建材料筹集完毕。
李潭将材料打包带上山,想象中万人抬石上山的艰苦工作并没出现。搞得岐王差点吐血。尤其在听闻王晙和张说入股老君山重建大业后,他整整三天睡不着觉。
他此时才明白李潭为什么对做官不感兴趣,人家走的是李淳风的路。
老君山重建正式动工。三十二座巅峰阁楼同时动工,三万工人在山中忙活,一时间中原腹地洛阳再次成为焦点。
突厥部落首领毗伽可汗,听闻唐明皇好大喜功,于饥荒之年大兴土木,搞得民不聊生。他摩拳擦掌,召集群臣商讨趁火打劫。
“眼看就要入冬,咱们的棉衣棉被,粮食该怎么办?”
“向汉人借点……”
再说李潭监工建造老君山,阁楼建设并不难,连接阁楼的索道也不是问题。问题是从老君山下到巅峰之城这段路难走,蜿蜒曲折,足足有三十里。
对于他来说不算距离,可普通人想上山就恨困难。即使不收门票也没几个人愿意来参观。
他找到崔浩让他找几十个年青能干的人。
找人容易,崔浩问道:“庆王,咱们的老君山固然建设得美轮美奂,但一般人很难攀登。”
老杜一家果然都是聪明人,他这个舅舅绝对是个人精!李潭道:“上元节咱们会干嘛?”
崔浩一头雾水,“放花灯,吃元宵。”
“花灯如果足够大,是什么?”
“还是花灯。”
李潭啪地拍了崔浩一下,“足够大,咱们就可以坐在花灯里飞上天。”
“那得多大一个灯?”
“一个?没百十个咱们什么时候才能回本?”李潭道,“你去定制布匹,加厚,越大越好。”
李潭准备用热气球代步,这比建造索道上山容易多了,他说干就干,用木头制作出一个一丈长的正方形站台,中心烧制一个碳炉,接着用木块制作一个手摇式鼓风机。
制作完成后,他带着二百个人在伏牛山腹地挖煤。
杜闲等人看到巨型孔明灯升空的时候,都惊叹李潭的奇思妙想,如同寻常的火药材料到他手里一加工,威力暴增。
人人都会制作的孔明灯到他手里成了登山的代步工具。
有些人就是有化腐朽为神奇的能力!
在他们看来不可思议的东西,在李潭眼中很平常,懂基本的理化知识者都能搞出来。
“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并不是一句鼓舞士气的空头口号!”说实话,李潭则被自己惊艳到,他不得不夸自己一句,“我就是个天才!”
他用过手摇鼓风机控制热气球的速度和飞行方向,成功着陆在老君殿前,将八个人平安带上来,宣告实验成功。接着表示批量生产,以及规划热气球的飞行航道。
建筑全面收工后,李潭又带领工人在山间开辟一条地面登山通道。沿途种满各种各样的花卉。
八月十五这天唐明皇带着长安城的达官贵人以及外来使臣来到洛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