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5章 弹劾的艺术(三)(3/4)
说的直白点,不管是谁的奏疏全部都是会放在皇家和官方的档案馆里面的,这些东西是在修史书的时候才会看一看,但是基本上不会放入正牌史书之中的。
就算是放进去了也没有关系,因为普通老百姓没有人会看。
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谁闲的没事儿抱着史书看个没完?
那些营销号他看么?
他也不看!
所以你写奏疏这件事情就是关上门你们内部的问题了,你讽刺也好,你弹劾也好,哪怕是你也喷宋神宗满脸吐沫星子,那也就这个样了。
可是你苏大文豪写了诗,那叫一个朗朗上口,那是一个千古传诵。
你今天写出来,明天就传遍了全城,不到三天就会传到州府县城,甚至村落之中。
最多一年就能够传遍天下那也不为过啊。
这玩意就和现在的顶流明星爆瓜一样,虽然速度上有所不同,但同样是会让天下皆知的事情。
不要觉得这是夸张,想想那个叫做汪伦的家伙,他是干嘛的到现在也没人闹明白呢。
就一首《赠汪伦》就让他天下闻名不说,你问问现在的人,唐玄宗下面和上面的那个皇帝叫啥看看有多少人知道。
你再问问,唐朝有个叫做汪伦的你听过没?
有李白的前车之鉴,你乌台诗案上面,这一首诗直接就把皇帝给挂在那里了,谁知道会不会和汪伦一样被传唱个几百上千年的。
甚至还会传唱下去。
苏轼的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
如果你已经是一个很有名气的人了,那么你的言行举止就一定要做到谨言慎行,不是因为你失去了言论自由。
而是因为你的一言一行都会造成很严重的后果。
郑碧如我们在谈论的永远是青史留名的那些人,一个百姓在自家炕头上任凭他怎么吹牛逼也造不成多大的影响。
便是当年那清大兴wén • zì • yù的时候,也不过就是一家之祸罢了。
或许我们会觉得现在的名人日后恐怕也没有那留名青史的手段,可莫要忘记在这个疯狂的时代之中,信息传递的速度可以说是亘古未有。
热度和流量更是成为了一个可以量化甚至利益数字化的存在。
在这种情况下,普通之家甚至可以造成一时之轰动,更何况名声在外之人?
正所谓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没有人不想风光无限,最起码所有人都曾经有过这样的一个梦的存在。
在这个道路之中,我们要走的不仅仅是自己的能力,自己的权谋,自己的财富,更是要有自己的品德和言行。
因为前者决定了我们能够走多久,后者决定了这个世道让不让我们走下去。
两条腿缺一不可。
所以说,相比较于范仲淹,包拯,陆游他们三个人在手段上对我们的触动,苏轼这个倒霉蛋儿才更加的适应这个时代。
他就相当于一个大宋的顶尖儿大V,然后公然发表了一篇文章。
这文章暂且不论对与错,他毫不顾忌的写出来了,这就不是一个想要解决问题的路子。
当然,在说了他们四个人之外,其实也有另外的一种说法,那就是如过苏轼和陆游在宋仁宗时期的话,或许结果会与众不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