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5章 十朝元老,毁誉参半(2/4)
而薛居正更是给了他一个顶天儿的评价。
郁有古人之风,深得大臣之礼。
甚至于他在治理百姓,恢复生产的同时,用了足足二十多年的时间,将因为战乱而崩殂的儒家书籍典籍重新做了一次梳理。
最后甚至雕刻和印刷出来,广而告之,真正做到了开启民智之初。
帮天下将汉人的传承给流传了下去,而没有让中华出现断档。
在这件事情上,被称之为《五代监本九经》。
在那个时代,的确是一个拳头大就是硬道理,的确就是一个武将当国的混乱时代。
他为了文化传承当真是付出了自己的半生心血。
而且当年辽国大军南下,耶律德光率领大军直接攻占了汴梁城,在屠城之时,他再次动用了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生生的说动了那辽太宗耶律德光,让他放弃了屠城取乐的这个想法。
史书上对于他的评价更是直接做到了和孔夫子齐名,将他放在了圣人的地步。
这个人就是十朝元老,被人夸得极好,骂的也极狠的冯道。
看看他,我突然就明白了为什么现在有那么多的翻案风,这并不是这个时代的特色,历年或者说历朝历代都有翻案,甚至像这种,往死里翻的。
但这到底是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说白了并不是说谁说的错了。
而是屁股的位置不一样,或者说一个时代的人对于臣子的理解,出现了不同。
在宋代的宋理学出现之前,当时的时代看的是什么?
看得其实是孟子的那一套理论。
什么理论?
谏行言听,膏泽下于民,有故而去,则使人导之出疆!
说白了就是君择臣,臣亦择君。
不要想着一个臣子一生就跟着一个老板,儒家最开始人家也没说这个,孔子他自己就不这么干。
他一直说的干的就是在选择,也在被选择。
后面的韩信,陈平等等都是如此。
这不是什么大事儿,也没有那么的忠诚。
哪怕是这股风气在唐朝也没有问题,毕竟你看看魏征,从李建成死了之后,混到了李世民的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人家说啥了?
你只要别在你老大还活着的时候跑到敌人那里去,你也就算是做的仁至义尽了,咱们不能把路都堵死了,把话都说绝了对吧。
直到宋朝的程朱理学出现之后,然后经过了一次次的演变,最后被当权者拿去删删减减然后成为了一个所谓的忠君理论被彻底的定了下来。
至于原版是什么意思,这个对于皇帝来说,我要的是你们的忠心,我又不是非要一个真相。
哪儿那么多的废话?
在风气改变的时候,人们在看待这件事情上自然也就有所不同了。
而我们现在也不需要去有什么忠君的想法,或者我们也不吃这一套了,所以在这里面自然而然的就再次看向了他的人生。
看一看冯道这一生到底都干了什么事情,能够让他得到生近乎于圣人的评价。
先说他的王朝更迭吧。
二十八岁的时候,冯道正式出仕。然后进入了刘守光的朝堂之中,这一去那就是一个...一个好尴尬的选择。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