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3章先下手为强(2/3)
为了保证运河的存水量,枯水期不向两岸干枯的稻田放水。到了丰水期,为了保住运河河堤不被大水冲垮,又放水淹没两岸快要成熟的稻田。这种事,几乎年年都有发生。
大运河北方的水量主要来自于黄河,黄河水一向号称泥沙各一半。这么多年下来,黄河水带下来的泥沙,已经让大运河抬高了数米,这也让大运河的维护费用越来越高,而航运能力越来越低下。
改漕运为海运,已经是势在必行。今年夏收的20万石税粮,已经从南京开始起运,从海路运往天津,预计三、五日后就要到了。
每年运往北方的税粮400万石,夏收约150万石,秋收约250万石。如果这20万石成功运抵天津,今后海运的规模肯定会继续扩大。
漕运的规模不断减少,必然会引起受益于漕运的既得利益人士的反弹。朕不想等到海运成功后,被这些人纠集起来联手弹劾。所以趁这个机会,先发制人是最好的。
替换了通州仓一半的人手,想来他们也就顾不上,跟朕争论海运漕运的利弊了…”
礼部右侍郎周延儒府上,以礼部尚书衔协理詹事府事务的温体仁,正同周延儒在书房内密谈。
周延儒年方36岁就已经成为了礼部侍郎,正是意气风发的年纪。而温体仁却大了他近19岁,从两人的外貌看去,他们站在一起有些像是父子。
但是在两人谈话中,更随意一些的反倒是年轻的周延儒,年纪更大一些的温体仁却显得更为拘谨一些,且身体前倾的幅度也更大一些。
这是因为,虽然温体仁入仕更早一些,但是威望却远不及周延儒。因为周延儒是差点三元及第的人物,他20岁连续中了会元和状元,从此名闻天下。
虽然比温体仁晚入仕途十来年,但是却官运亨通,已经隐隐有后来居上的意思了。
温体仁脸色平静的说道:“这姚孟长虽然离开了京城,但幸好魏照乘并没有退缩,可惜他没有姚孟长的名声,原本联络好的弹劾官员,现在倒散去了一半。”
周延儒无心听温体仁的说辞,反倒有些心烦意乱的打断了他说道:“我们是不是要暂时收手?你不是说,似乎有锦衣卫的人在追查这件事了吗。”
看着听到一点风声,就惶惶不安的周延儒,温体仁心里不由有些不以为然。
不过他脸上倒是毫无变化的说道:“既然玉绳兄有这个意思,我们倒也不妨先放一放,反正该做的我们现在都已经做完了,现在只能等待下去了。”
听到温体仁这么说,周延儒倒是放心了不少,不过沉默了一会之后,他又按捺不住的问道:“魏照乘上疏之后,究竟能不能掀起这京城的风浪?这黄立极真的会为此引辞吗?”
温体仁微笑着安抚他说道:“只要能让杨京甫出面对质和约内容的真假,那么黄立极再怎么厚颜无耻,也无颜在首辅的位置上做下去了。”
周延儒稍稍沉思了一会,便仿佛明白了什么说道:“也是,这和约中的内容,便是杨京甫自己透露的,谅他也不敢否认。这种程度的内容,已经足够让黄立极自辞了。这么说来,我们现在可以静观其变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