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4章新生活运动(3/4)
这些纺织厂背后的东家跟天子的产业过不去,当地县官居然说没有违法,这实在是有些蹊跷了。
他于是再次调查了三家纺织厂的背景,才发觉这三家纺织厂果然不是他这个小小的宫内工坊管事太监能撼动的。
这三家纺织厂,一家是周皇后的父亲周奎挂名开办的,另一家是刚刚册封为礼妃的田氏之父,田弘遇的产业,而最后一家则是听说有英国公府的背景。
打听到了这三家纺织厂的背景之后,这位管事太监的怒气顿时不翼而飞了。但是他也发觉,就算他对此视而不见,也不是什么好事。
这三家不过京城豪族用来探路的,在他们后面还有一批勋贵豪门准备跟风,据说要在一年内开办25万纱锭的工坊,文思院下的纺织机械厂,订单都已经接到明年九月去了。
棉纺织工坊的管事太监只能把这个问题上交,听任上官的安排。不过宫内谁也不敢去触怒皇后和礼妃,单单处置英国公一家,他们也觉得不妥当,因此最后这个问题就放到了皇帝面前。
崇祯倒是并不怎么介意这些勋臣贵戚去开设工厂,但是对于他们这么明目张胆的挖自己墙角,倒也有些哭笑不得。
最终他同徐省声等几位首领太监商议了之后,宫内便下了几道命令。一是宫内名下的各工坊全部采用合同制度,凡是接受了培训的工人,都必须签订3-5年的用工合同。
二是对左安门新工坊地区进行土地建设开发,除了之前的工业区之外,还开始进行工厂附属家属区的建设,促使一些有家室的工人搬迁到新工坊附近去居住。
三是加强新工坊区域同内城及外城其他区域的交通道路,并扩大了公共马车的交通出行方式。
但是这些新政策只是缓解了宫内所属工坊工人的流失问题,并没有解决新开办棉纺织工厂的工人招募难题。
对于那些工人来说,宫内所属工坊的本就超过了那些民办工坊,既然已经解决了最让他们头疼的居住和出行问题,他们又开始向宫内工坊进行回流了。
这些民办工坊身后的东家,显然没有这个资本,也不愿意像宫内那样耗费大量资金,以建立一个新城镇的方式,去建立一个工坊聚集区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