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难以拒绝的理想(3/4)
此外实施义务教育法,凡是大明人士,年7岁以上,必须接受3年初级小学的教育,小学教育的内容就是识字和算学…”
徐光启原本想着等崇祯提出一个激进的改革方案后,他再替崇祯分析一下,说明这个改革方案的离谱程度,从而换取崇祯在不触动现有的大明体制之下,从细微处开始满满的改变。比如军事上修筑西洋大炮以对抗东虏,农业上推行先进的耕作技术以提高粮食产量等等。
在徐光启想来,一个久居深宫不出,对大明百姓生活一无所知的少年天子,他所想出来的改革方案,必然是错漏百出,异想天开的。
到时徐光启只要先捧一捧方案,再挑几个毛病出来,让崇祯明白自己的改革方案有多么不切实际,则想必这位少年天子应该会知难而退,重新考虑改革的事情了。
但是崇祯抛出的计划,却让徐光启感到目瞪口呆了。改革从教育人才着手,可以说这个改革方案非常的低调缓和,但是从这个方案也可以看出,崇祯所谓的改革大明,并不是一句空话,而是一个切切实实的计划。
建立以培养改革为目的的人才的学校,如果这样的学校真的办成了,那么崇祯手上就有了源源不绝的后备人才,而那些文官再也不能以撂摊子的形式,和崇祯在朝堂上进行斗争了,这位少年天子是想断了文官的后路啊。
随即徐光启马上反应了过来,为什么崇祯要冒险跑到这间驿站来等待自己了。这个教育改革方案只能自己来提,因为天下人都知道,他一向鼓吹要学习西僧带来的自然科学,用这些自然科学来挽救大明。
他一进京就提出这个改革教育的方案,朝中的文官根本不会想到,这个方案会和崇祯有关联。而国子监虽然在国初受到皇帝的重视,出了不少官员。但是到了今天,朝堂已经形成了以科举出身的文官为重的传统,国子监出身的官员能达到4、5品的都很少见。
因为国子监出身不被重视,加上也很少授官,有些入监20多年都没能得到一官半职。因此他提出这个改革国子监,提倡西学的方案,不会遭到什么有力人士的阻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