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7 章(1/2)
转眼就到了六八年,乔娇娇已经二年级了。
说起乔娇娇,已经是他们学校的名人了,乔娇娇多才多艺,成绩也好。
不过因为乔娇娇自我克制,考试的时候每回故意写错一点儿,让成绩控制在九十五分以上,一百分以下,所以说起她的成绩来,也是成绩好,而不是神童之类的。
毕竟小学的内容简单,考满分的也大有人在,乔娇娇的成绩好是好,没有好到显眼的地步。
在学校里,她更引人注目的还是会唱歌,在今年六一全市的小学生大联欢上,乔娇娇还代表他们学校唱了一首歌,得到了不少夸奖。
学校还推荐她进了市里的少儿yì • shù • tuán,市里的少儿yì • shù • tuán不好进,但进去之后不仅可以免费学各种才艺,还会有许多表演的机会。
最起码每年的五一劳动节,七一建党节,八一建军节,十一国庆节,还有元旦,这些大的节日都是要庆祝的,各个单位会出节目,但更多的节目还是市里文工团,yì • shù • tuán表演。
一般少儿yì • shù • tuán都会有大合唱或者歌舞剧。
能在这些日子里表演,记在档案里,以后不管是推荐上大学还是参加工作都是能加分的。
进了少儿yì • shù • tuán,每周训练,学习本领,同时还能额外领到一些票证呢,如果参加了大型演出,还会发福利呢。
最重要的是,如果在少儿yì • shù • tuán表现好,等上了初中,可以加入宁安市青少年yì • shù • tuán,不管是宁安市的文工团还是部队文工团招人,都会从青少年yì • shù • tuán进行选拔。
虽然不一定选得上,但青少年yì • shù • tuán的孩子肯定比完全没学习过唱歌跳舞的孩子们被文工团选上的几率大。
虽然说现在是工农团结起来,人民当家做主,职业也不分高低贵贱,可女孩子要是能进部队的文工团,那绝对是再好不过的一条出路了。
进了部队文工团,可就是光荣的军人了,再经组织介绍嫁给军人,以后的日子还用发愁吗?
现在乔娇娇加入的只是宁安的少儿yì • shù • tuán,但在乔家人眼里,像是已经看到了她光明的未来。
乔娇娇大哥送给她一支口琴,大姐给她做了一身小军装,二嫂给她买了一架手风琴,这可是很贵的,乔娇娇二嫂买手风琴,除了为了庆祝乔娇娇通过了宁安市少儿yì • shù • tuán的选拔,也是为了感谢乔章吕静开明,允许乔向军改姓赵。
乔娇娇三哥直接寄回来五十块钱,让吕静看着给乔娇娇买身好看的衣服,同时他还在信里说,他经首长介绍,认识了一名女医生,两人正在处对象,不出意外的话今年过年领着这姑娘回来,见见父母。然后就回部队举行婚礼。
这可是一件让人高兴的事情,三儿子结婚在部队,结婚的钱是早准备好的,吕静又抓紧时间和人换一些票证,自行车票和收音机票这是必须准备的,前头几个孩子都有,三儿子自然也得有。
还有买自行车和收音机的钱,这也是得先包红包里的。
最重要的就是三儿子这么多年寄回来的工资了,老大老二老三结婚早,几乎都是参加工作没多久就结婚了。
他们刚参加工作的时候,挣的不多,年轻人,刚开始挣钱,心里兴奋,想买这个想买那个,吕静乔章也由着他们,没怎么管,更不要求他们挣了钱得交家里。
等他们工作一年两年稳定下来了,又都结婚了。
和现在大多数帮儿女管钱的父母不同,乔章吕静从来没有管过儿子女儿们的钱,他们参加工作后的工资乔章吕静没有要过一分,就是他们提了,乔章吕静也都拒绝,让他们自己的钱自己做主。
只有老四也就是三儿子乔安不一样,这孩子当兵的时候年龄不大,当兵去第一个月只给自己留了五块钱,其他全寄回来了。
乔章吕静写信过去说别给家里寄钱,家里不缺钱,这孩子也不听,每个月固定留五块,剩下有多少就给家里往回寄多少,从开始十多块到现在的五十多。
更让乔章吕静心疼的是,这孩子每个月只留下五块钱,这钱都不是花自己身上,而是经常会从老乡那里淘换一些东西寄回来。
好几回吕静都想再把钱给儿子寄回去。
还是乔安写信说他在部队什么也不缺,平时发的工资寄回来,但发的票他都留着,这些票比钱好用,用钱的话万一被发现比较难解释,票的话只是拿用不着的东西互相换换,管得不会那么严格。
当然乔安寄回来的这些钱乔章和吕静不会要,除了他过年时候寄回来,写了信说多少是给妹妹的压岁钱,多少是给侄子侄女外甥外甥女的压岁钱以外,其他吕静都一笔一笔的记着,专门存了折子,为的就是等三儿子结婚的时候再给他。
这十来年的时间,三儿子的工资攒了真不少,加上当初孩子奶奶去世的时候留给三儿子的钱。
孩子奶奶最疼的就是三儿子和小闺女了,她把家里的房留给小闺女,手里大部分的积蓄留给三儿子,余下的才是别的孙子孙女分。
还有吕静乔章给的两百块结婚的钱,加上另外买自行车收音机的钱,零零碎碎的有五千多。
到了六八年十二月,还没有等乔安回来,就有别的事情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知识青年到农村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也就是上山下乡。
上山下乡有两种,一种是去兵团或者干校,一种是去插队。
去兵团干校有很严格的政审,政审不过关压根儿不让去,而且去兵团干校说是上山下乡,其实更像是一种工作,可以领补贴也就是工资的,这个领的钱和城市的普通工人差不多甚至更高。
插队就不一样了,插队不会像去建设兵团,去干校那样必须家庭成分好,政治清白才能去。
插队是安插知识青年去农村的生产队,插队的知青就没有钱可以领了,只能和普通的农民社员一样。
农民都是挣工分,分口粮,知青插队,待遇和农民一样,当然也是挣工分,分口粮了。
城市里的孩子日子过的再难,大部分也比农村的孩子要轻松,种地的辛苦没有去种过的人根本想象不到。
但就算是担心孩子,该走的还是得走,像他们瓷器厂,都走了好几个,天南地北的,现在都十二月了,马上就过年了,可没办法,父母只能含着泪把孩子送走。
倒是不少青少年,刚刚初中毕业或高中毕业的,很有干劲儿。
见父母挥泪送别了儿女,吕静触景生情,都开始担心乔娇娇,担心魏婷魏江魏海,担心乔向党乔向军了。
反倒是乔向阳乔向红吕静不担心,现在上山下乡的都是城市户口,农村户口的将来毕业了,可以回老家种地,也可以去找个工作。
十二月各个城市的知识青年出发去了全国各地,马上就到元旦了,市里自然是要举行元旦大联欢的。
这也是乔娇娇加入少儿yì • shù • tuán后第一次参加的大型演出。
乔娇娇唱歌跳舞毕竟是学过的,表现的很好很亮眼。
乐器她会的不太多,只会点钢琴,现在开始学口琴,手风琴和二胡。
乔娇娇的思维是成年人,理解能力比普通的小孩子强,乐器她学的也很不错。
元旦少儿yì • shù • tuán表演的是儿童合唱,每个年龄段的孩子只挑选两个,一男一女。
乔娇娇有幸被选中,还因为年龄小个子低被安排在了很显眼的位置。
这次表演是乔娇娇参加了少儿yì • shù • tuán以后的第一次演出,还领到一身大红色的棉衣棉裤,喜庆极了。
吕静看了直夸乔娇娇有本事,这么小年纪就能给自己挣回来一身新衣服了,还是绵的,大红色的。
这一身衣服要是去百货大楼买,怎么也得二三十块钱,棉花和红布可都是紧俏的商品。
有个报纸在刊登新闻的时候,选取的正是乔娇娇他们少儿yì • shù • tuán的表演,虽然只是一张配图,人家也没怎么详细描写,吕静还是买了好几份报纸放家里,还把一张报纸的那幅配图剪下来,买了相框放相框里。
加入少儿yì • shù • tuán真的是一个挺实用的事情,是的,实用。
除了在少儿yì • shù • tuán可以学到一些以前不会的乐器,可以给以前会的乐器找个会的借口,总不能没有学过,天生就会弹钢琴吧?
能领到一些福利,比如衣服,水果,糖果。
还可以减少去劳动课的次数,原本一个星期上课,每天下午都是劳动课,现在一三五下午乔娇娇都是要去少儿yì • shù • tuán的,当然也牺牲了她的周末时间,星期天一整天都得去训练。
但或许是真的觉得乔娇娇长大了,又或许是乔娇娇加入少儿yì • shù • tuán后亲朋好友的夸奖,让乔章吕静意识到乔娇娇真的不再是什么都不懂的小孩儿了。
他们也开始锻炼乔娇娇,每个星期会给乔娇娇零花钱,家里缺一些东西了,也让乔娇娇拿钱拿票去供销社买。
有时候说起一些话题,吕静乔章还会专门问问乔娇娇的看法。
要说上了小学以后有什么不好,对乔娇娇来说大部分都是好的,只除了很难见到荀宁了。
荀宁读的是初中,上学的学校更远,早上走的早,晚上回来的迟。而且他们星期六也上课,只有星期天休息。
而乔娇娇呢,是只有星期六休息,她星期天也得去少儿yì • shù • tuán学习。
从乔娇娇上了小学后,开始还能在星期天去找找荀宁,到现在只能假期的时候见他了。
就是假期,乔娇娇也不是每天都有空的,她隔一天就得去一次少年宫,少儿yì • shù • tuán就在少年宫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