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七章 ??法正、孟达(2/4)
天下真正有才能的人,且出身贫寒的人,向上通道都被斩断了,只能成为小吏,或干脆闲赋在家。
张绣这一声【唯才是举】,让张绣成为逆潮流的人,在三辅、凉州一带,形成了巨大的轰动效应。
以至于出身寒门的许多士人、勇士,都纷纷来投奔张绣。虽然其中没有什么大人才,但是张绣选拔他们做了基层官吏,其中勇士,则直接在军中授用。
一时间,张绣的羽翼开始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开始丰满了起来。
因为人才开始多的缘故,张绣的另一个计划,也得以实施。大刀阔斧的建立学校,教授不管羌、胡、汉所有愿意读书的少年,学习洛阳官话,读书识字。
改变羌、胡风俗,使得他们汉化。
在张绣从凉州夺取的金钱的支持下,一座座的学校拔地而起,很多地方在进行春耕的同时,也传出了少年朗朗读书声。
尽管张绣的势力还很弱小,但是潜力已经开始变大了。少年强,则国强嘛。他麾下有四十万人口,就算只能养出一千士人,那也是牛逼的很了。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有一些人也注意到了张绣。
........
右扶风,郿县。
右扶风的疆界,大概在渭水以北。但是郿县却是位于渭水以南,距离长安不远。
历史上郿县便是董卓的屯粮之所,号称储谷可以吃用“三十年”。
后来董卓死在了长安,储存了多少粮食都跟他没有关系了。
现在的郿县则是一座平平无奇的县城,但就是这座平平无奇的县城内,却孕育了一位影响了历史进程的大才。
法正。
法正家在郿县是妥妥的士族大族,法正的祖父法真乃是名震天下的大儒,海内名士。
父亲法雄,历任青州刺史,南郡太守。
不过法雄已经死去多年,今年十二岁的法正,依附叔父法清一起生活。法家以儒学传家,从法真到法雄、法清兄弟都是儒学名家,道德之士。但到了法正,他却对儒学不感兴趣,反而多看史记、汉书以及战国策、各种兵书。
虽然小小年纪,但已经智虑深远。连他叔叔法清都很佩服这个侄子,日常遇到什么事情,也会与法正商量。
也因为颇有智虑,法正明显比同龄人成熟,也与他们尿不到一个壶里去。因而他在本县朋友十分少,孟达则是他少有的朋友之一。
孟达今年十五岁,父母双亡,也是右扶风人,但并非是郿县人。黄巾之乱的时候,孟达随着同族兄弟,迁徙到了郿县居住。
孟家与法家没办法比,法家是士族大族,孟家是寒门,但是颇有钱财。孟达从小舞枪弄棒,也读书,小小年纪,也有了几分才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