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6章 力当千斤(1/2)
众人期待的目光投向秦牧,不只是期待,更多的是不可置信。在座的人,都不是纸上谈兵的人。王翦蒙毅这种不用多说,本身就是兵法大家,甚至于王翦还曾经带领大军直接攻城略地,蒙毅也是家学渊源。
即便不算王翦和蒙毅,就是李斯一个文官,也是要负责大军的后勤供应的。每一次大军出征,要多少民夫、带多少粮草,都得经他的手,甚至有时候还要他亲自筹措。
祖龙就更不用说了,大大小小的仗,都得他决断。每一次给出征的将军带多少人,给多少钱,他肯定是最清楚的。这么多年下来,就算不涉足具体的事物,但是对于整体的大局,几乎可以说是最清楚的。
甚至,每一个将军出阵,情况都不同。有的人习惯节省,有的人却经常浪费。大秦每一个大将需要多少的损耗,都在祖龙的脑海之中存着,待到需要的时候,随时都可以用。
他们是最清楚军需损耗的人,也正因此,他们才知道,秦牧虽说的话,到底有多么石破天惊。
打仗,拼的是什么?有人说,是军队,是人数,是训练……但是,这些人都知道,所谓战争,拼的是国力!
什么是国力?人口和粮食!
你的国家,有千万人口,最多筹建五十万大军,再多,青壮年就不够了!强行征调老弱病残,只能在数字上占便宜,可最终,军队的战斗力要被拖垮!
而另一个国家,有两千万人口,轻松建设七十万大军!到了战场上,这二十万就是你们之间的差距。而且,最可怕的是,人家调了七十万人,实际上还有余力,兵员素质更高不说,国内的生产一点没有耽误。
甚至最简单的,人家比你输得起!你的五十万,损失了就是绝境,会不会束手束脚?人家的七十万没了,还能迅速组建三十万人的大军。这种差距看起来是军力,实际上是人口的差距。
粮食就是更加明显的差距。距离越远,后勤补给的缺口越大,保障难度更是几何倍数提升。如果粮食不够,连军饷都难以保障,军人都要饿肚子了,谁还肯认真打仗?
如果粮食只是勉强能喂饱当兵的,那也只能守土,而不能攻敌。出门征伐,就需要喂养民夫,民夫饿死了,谁给士兵送粮?甚至于,民夫若是吃不饱,路上会不会偷士兵的军粮?所以,这种情况下,只能被动挨打。
秦灭六国的过程中,到了后期,六国之中,绝大部分都是这种情况。乃至于大秦完全不用担心战争会不会失败,一点心理负担都没有……很简单,就算我败了,损失惨重,你有那个发兵打我的本事么?
至于大秦,则是粮草充足的代表。他们的粮草多到什么程度?能够支撑大秦在长平和赵军对峙几年!赵国都快被拖垮了,只好临阵换将寻求决战,最终被白起坑杀四十万降卒。
反观当时的大秦,固然有些做禁见肘,但却远远算不上伤筋动骨,简单修养一下生息还能继续打!这种程度,你怎么跟人家打?
这就是国力,战争中,各种浮于表面的东西,最终都会折算成人头和粮草,最终就是看你能不能比对方输得起。
而人口,说到底,就看你能养的起多少人,归根结底还是粮食问题。
秦牧如果能够解决粮食问题,那么可以预料,这个世界上的兵法,有很大一部分都要被改写了!
可以预计的是,什么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再次伐战,都是屁话!我有大炮,我有粮草,我想打你,乖乖跪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