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六十章 科举细则(2/4)
而且,汉朝的教学还毫无年级和品序之论。唯有在入学多年后,继续深造的,可进入‘精舍’或‘精庐’学习,相当于前世的大学;而启蒙教育识字的小学堂,便称‘蒙馆’或‘书馆’。但值得说明的一点是,这些私学是朝廷根本不认可的。而在郡县当中,除了那些著名的‘精舍’当中名气甚大的学子之外,其他人根本若是没有士族背景,根本难以入仕。
针对这点,步骘在结尾处高度肯定了马家官办学堂的做法。并将马家的学堂论定成了两级,既县学和郡学。其中,县学教授启蒙识字、知礼明智的初级课程。而郡学教授实务,例如格物、策论、君子六艺、专业算术等等。
由此,马家郡学出来的学子,未必文采飞扬,未必智谋出众。
但可以肯定的是,他们至少都有一技之长或身负所用之才能。只要给他们一个框架,他们就能够在这个框架中,非常完满的执行各种条令。
而如此下去,当马家治下的郡学学子充斥于马家各个部门的时候,马超就可以骄傲予以还击。因为,到了那个时候,即便天下士子都对马家进行全面的抵触。但马家只要政策不变,他手下已经有了源源不断的生员,来维持各职能部门正常运转。
当然,这个过程,也许会有点长,但对目前而言,最为妥善。
以无声无息中,悄然转变格局,才是‘上善若水’的至高境界。同时,这也是步骘和马家寒门学子的集体智慧闪光点。
而这一论述篇的后一篇,便是学子入仕制,也就是马家此次兴举的科举制。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