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潼关城头的剑仙(2/4)
城外只留下了马世耀和大顺的一干官员。一个个的在城门口大眼瞪着小眼,面面相觑。
这一大早晨,几千来历不明的人稀里糊涂的就进了潼关,而且上来就抢占了城头,府衙等关节要隘。偏偏任凭你怎么问话也不回应。怎么想着这事儿都里外透着古怪。
多铎也是离得老远便看到了大开的城门和城门口犹疑张望的马世耀等人,心中不免有些不快。
“这马世耀好不懂事,怎么说我也是亲王之尊。如今给你好大面子亲自前来受降。你要是懂点事情的也应该早早的跪在城门口。
像这样在城门口心不在焉东张西望的,可真是一点尊卑礼节都不懂了。怪不得这帮子流寇成不了大事,窥一斑而知全豹耳。”
而与此同时,马世耀自然也看到了多铎的大军。
在清军正中的位置打出了三军司命旗和主帅旗。旗子下面有一匹白马。马上的将军一身石青色的亲王盔甲,腰间一条金黄色的勒甲绦明晃晃的扎眼。头上是一个金色的头盔,高高的红色盔樱之下还盘着两条金龙。
马世耀知道旗下的必是多铎无疑,慌忙带着众人跪倒。突然又想起城头上的那群可疑之人,于是用手指了指城头,又指了指多铎。
离着老远手中不断比划。意思是问多铎这城上的一干人等是不是清军这边派来入城打前站的。
多铎离得太远,自然不知道马世耀比划什么,只看马世耀不断用手指向城头之上,于是也聚拢目力向城上观看。
此时阳光正足,把潼关城东门的城墙照的一片金黄明亮。多铎虽然离得尚远,可是也能看到城头上有一片似乎穿着花花绿绿的人群,不知道是干什么的。于是叫身边的人也停下来观看。
在他旁边的怀顺王耿仲明看了一阵,思索道:
“王爷,我看这是马世耀的好意。估摸是他敬畏我军天威,特地找来了潼关城内的锣鼓班子和伶人欢迎我们入城,我以前在山东的时候就听说了,这潼关城里的锣鼓班子可是远近闻名的。”
多铎不置可否,也没太当一回事。心里不断想的却都是下一步攻取长安的大事。这潼关其实只是个门户,真正的重头戏还是大顺的国都长安。
尽管朝廷上下一致的口风都称大顺为流贼。但其实心底下,无论大清还是大明,都已经认可了大顺是一方政权。若自己能抢在北面阿济格的部队之前,率先攻入长安,那就是灭国之功!
翻开史书,能完成灭国之功的武将,不说千年来屈指可数吧,至少也都名留青史。一想到自己马上有可能比肩白起,王翦之功,多铎的心早已经飞入了长安。
这夺取潼关和灭国之功比起来,也就是饭前的开胃小菜而已。至于什么锣鼓喧嚣,箪食壶浆的表面文章完全是可有可无。等过几天真正打下了长安,那才要真正大肆庆贺一番的。
不过既然是降将的一番好意,也没什么不好。将士们辛苦多日。这进城之际看看玩意儿杂耍,喧闹一番,也能提振些士气。自己作为主帅,欣然受之便好。
于是多铎让大军压住阵脚,自己领着耿仲明和几百亲卫催马上前,准备去接收马世耀的印信。
马世耀见多铎走得近了,心中更急。早晨的这些人来路不明,若是真出了差错,自己的诈降大计可就要泡汤了。伸手指着城头上的一干人等,远远的对着多铎大喊:“王爷,你看这城上的是什么人?”
多铎和耿仲明驱马往城门的方向而来。等离得近了,自然也听到了马世耀的喊声。
耿仲明错会了马世耀的意思,还以为马世耀在跟自己炫耀用戏班杂耍来犒赏大清三军的手段。心中未免好笑,也对多铎轻松道:“嗨...这马世耀还卖起关子来了,让属下帮您看看啊...
耿仲明殷勤的催马紧跑了两步,手搭凉棚仔细向城上观瞧,口中道:
“王爷您久居关外,可能对中原的风土人情,戏文扮相都不太了解。属下跟您仔细说说...
您看到那城头中间站着的两个人没有,那个宽袍大袖,背后插着双剑的,我看应该扮的是吕祖。就是画本里说的戏白牡丹,飞剑斩黄龙的那个。
您再看旁边那个一身绿袍骑红马的,扮的应该是关公。您仔细看他的那口大刀,那刀叫青龙偃月刀,别名冷艳锯。传说足足有八十二斤重”
耿仲明说的两个人的是在城头正中的位置。那道士打扮的那人头上戴了一个紫色的束发金冠,天蓝色道袍翩翩若仙。和常见的道袍大不相同。
道士身后背了一黑一白两柄长剑。两手负于身后,双目如电,宽大的道袍随风猎猎作响,好一幅神仙姿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