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443(1/3)
干几年往往就成为工厂的骨干,月钱比普通工人高很多。
那读大学呢,大学又能让学生们成为怎样的人才?
李植笑了笑,说道:“在大学中,你们将学到更尖端的知识。是足以让一家工厂,一所医院,一个矿场翻天覆大变的知识。”
李植看了看下面的学生们,笑道:“口说无凭,今天我第一个要教授你们的,就是我们人是由什么组成的。我告诉你们,人和所有的动物、植物一样,是由细胞组成的!”
“那么,什么是细胞呢?”
朝坐在大礼堂第一排的生物医学系学生们挥了挥手,李植大声说道:“我让你们亲眼看一看,什么是细胞!你们从第一排开始排队上来,来观察观察人类表皮的细胞。”
镜片工厂这些年不断扩容,以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带出了好多磨镜工匠。如今的镜片工厂不但能生产老花镜,近视眼镜,各式望远镜,瞄准镜,更在李植的指导下生产出了光学显微镜。
当然,现在已经是1650年了,李植的光学显微镜并不是这个世界上的第一台光学显微镜。1590年,荷兰人Z·Jansen已经造出显微镜式的放大仪器,距今已经有60年了。
但是荷兰人的显微镜做出来后并没有引起科学界的重视,直到1665年,R·Hooke,也就是生物学上著名的英国博物学家胡克才用显微镜发现了细胞。
有了镜片工厂的优秀磨镜工匠,制作光学显微镜对于李植来说并不难。和锻造作坊借了几个工匠后,铁匠和磨镜工匠用了两个月的时间就造出了早期光学显微镜。
有了显微镜,李植立即把这些显微镜投入到了科学领域。而除了科研领域的用途,显微镜还有一项用处,就是向大学学生们传授微观知识。
在李植的指挥下,第一排四十名学生走上了主席台,开始两个一组用显微镜观察人类表皮细胞。
看清楚了显微镜中的那一个小格子,生物医学系的学生们都目瞪口呆,一脸懵懂地走下了主席台。
然后第二排的学生们上来观看。
很快,七百多名学生就全部看清楚了人类表皮细胞。
李植笑了笑,问道:“我们人体的构造,神奇不神奇?”
学生们拼命点头,大声说道:“神奇!”
“实在神奇!”
“你们以后要学的知识,更加深奥,更加神奇,足以改变这个世界!”李植一挥手,说道:“你们要勤奋学习,以后我们天津体系的科研,不只由寡人一个人推动,也需要你们这些学了尖端知识的大学生发挥作用。我们群策群力,将大明建为一个科学繁荣,文化灿烂的国家。”
第九百二十九张莫卧尔
阿富汗喀布尔的王宫中,莫卧尔帝国的皇帝胡马雍坐在一座白色的宫殿中,静静地看着他宫殿中的荷兰使者。
莫卧尔帝国一般被认为是印度的皇朝,但实际上这个国家是中亚和波斯的征服者征服印度北部后建立的。换句话来说,这与其说是一个印度的皇朝,倒不如说是一个中亚和波斯征服者在印度的殖民帝国。
所以在莫卧尔帝国的上层,皇帝和贵族们都使用中亚的礼仪和风俗,说波斯语。
不过经过上百年的征伐,印度北方的贵族基本上都变成了来自中亚的征服者。大半个印度已经完全臣服在中亚人的铁蹄下。
胡马雍虽然顶着莫卧尔帝国皇帝的头衔,但实际上他是一个流亡的皇帝。他的父亲是莫卧尔的皇帝,但是胡马雍继位后因为未能驾驭自己的弟弟们,让帝国陷入了争夺皇位的内战。一名阿富汗贵族,他父亲的分封诸侯,舍尔沙,打败了胡马雍,让胡马雍不得不流亡到波斯的萨菲王朝中。
经过了十年的隐忍和乞求,胡马雍利用波斯的兵力打下了阿富汗和印度西北角的土地,这才算是有了立足之地。
然而胡马雍也不是甘愿龟缩于阿富汗做个小贵族的人,他的头衔毕竟是莫卧尔帝国的皇帝,他时刻想的,都是恢复父皇手上莫卧尔的版图,统治整个印度北方,乃至整个印度。
胡马雍在等待机会,然而今天,机会上门了。
荷兰使者韦尔特曼上下打量着自己所在的这座阿富汗宫殿,最后说道:“容我坦诚的说,莫卧尔的皇帝不应该蜗居在这样的狭小宫殿中。”
“这样的宫殿,甚至比不上印度的一个王公。”
听到翻译的转译,胡马雍面无表情。
胡马雍是一个极少喜怒形于色的君王。这倒不是说他的城府有多么深沉,而是他的性格就是如此的平静。胡马雍很少大笑,也从不发怒。据说胡马雍一生中不曾骂过人,说过最重的话就是“蠢货”。
但胡马雍是个善于把握机会的人。
他举起他握刀的右手,摊开手掌说道:“那么,强大荷兰共和国的使者,你认为我这个皇帝该如何回到印度呢?”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